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地勘导报:2009年地灾防治工作回顾

2009年地灾防治工作回顾

发布时间:2009-12-30
   我们不能回避的是,在地质灾害这只“猛虎”异常活跃的2009年,1~11月共发生地灾10752起,造成人员伤亡的有195起,484人死亡和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7亿元。

  在超越往年的严峻形势下,聚集在“防灾减灾”大旗下的国土资源系统与社会各界力量,协同努力,上演了一场“扼住地灾猛虎咽喉”的年度大戏。

  动手早:针对重点精心部署

  国土资源部对2009年地灾形势有着明晰判断:2月,国土资源部召开地灾防治工作思路会,明确了全年工作的重点地区、重点灾种、重点时段、重点对象,尤其是防止出现重大群死群伤事件。之后,在每一个关键结点,国土资源部都会提前进行周密细致部署。

  去年“5·12”特大地震,引发了地震灾区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而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工程,更让地质灾害防治站到了灾区经济社会恢复性发展的前沿。今年,国土资源部一再要求“务必要将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工作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把灾区地灾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三峡库区是地灾防治又一个主战场。今年,经过17年建设已初步完成设计规定全部指标的三峡工程,正式走入“后三峡时代”。此前,我国已通过三期工程在三峡库区地灾防治方面投入170多亿元,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今年三峡库区的地灾防治之所以形势更为严峻,是因为三峡库区蓄水至175米水位后,每年又要退水至145米防洪,形成30米左右的落差,水位上下波动,冲刷库岸,而这种波动的影响是逐年累计、加剧的,这就对库区地灾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库区地灾防治长效机制,事关库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三峡工程效益能否正常发挥。

  今年,虽然三峡库区发生地质灾害险情灾情134起、汶川地震灾区发生地质灾害205起,但由于各项防灾措施到位,三峡库区已连续6年实现地质灾害人员零伤亡,汶川地震灾区则除四川省汉源“8·6”崩塌灾害外未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件。

  细致谋划和缜密部署,无疑让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运筹帷幄”的新阶段。

    出手准:瞄准“重大”开展治理

  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今年4月以来,就地灾防治工作先后33次作出重要批示,足见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国土资源部的地灾防治工作,则力图从“重大”、“特大”破题。

    今年是中央财政设立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的第一年。为了把这一专项资金用好管好,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督促各省(区、市)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同时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严格管理,加强检查,确保质量。

  翻开2009年地质灾害档案,尽管兰州市石峡口山体大滑坡、重庆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山体大面积崩塌、四川省康定县水电工程施工场地特大泥石流灾害,几起血淋淋的地质灾害让人们触目惊心,但是,更多的重大地灾因发现及时而避免了伤亡。例如,今年7月11日,四川省宣汉县樊哙镇暴雨倾盆,河边堡坎和村道公路垮塌、村民住房门前出现裂缝,当地市、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分队和镇村干部紧急集结,火速出动,在半个小时内,将197名受威胁群众全部疏散撤离。

  今年,国土资源部进一步加强了对地灾高发区防治工作的驻守指导。比如,根据汶川地震灾区震后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特点,今年汛期专门派出工作组驻守地震灾区;针对汛期三峡库区地灾危险加大的情况,仅10月中下旬,就连续3次派出部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赴三峡库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2009年,国土资源部直接派出了59个工作组,各省(区、市)国土资源部门派出工作组740个,指导地方开展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在地质灾害特别集中的四川省,有关部门和单位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防治地灾必须监测、治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硬道理”。目前四川已组织完成了地震重灾区39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区划工作,累计查明地质灾害点1.1384万处,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3324处,15.5万户78.8万人的生命和226.5亿元的财产安全获得保障。

  据统计,2009年1~11月,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194起,避免人员伤亡14229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59亿元。与2004~2008年1~10月份全国平均因地质灾害死亡失踪651人、经济损失26.7亿元(汶川地震直接引发的地质灾害未列入统计范围)相比,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了30%和37%。

  反应快:应急能力全面提升

    应急能力建设是一大亮点。

  今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建立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并聘请39名知名专家为应急专家。同时,各省(区、市)相继建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指挥中心和应急专业队伍,全国共明确了1711名省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专家。一旦出现灾情,可以根据快速的处置决策体系,立即实现部省市县四级同动、四级联动,实施快速高效的救灾治灾行动。

  11月24日,在湖北省黄石市,我国举行了首次地质灾害应急综合技术会商演练。在模拟的板岩山特大地质灾害险情现场,飞机在空中盘旋、飞艇在低空漫游、三维激光扫描仪和人工便携站在地面不同方位缓缓移动,应急指挥车载系统将多个角度拍摄的地质灾害险情高清画面切割后实时传送到设在北京的地质灾害应急会商室。通过视频系统,应急会商室内的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专家,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板岩山地质灾害现场专家会商特大崩滑险情,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并传送相关资料提醒现场人员密切关注险情变化。

  如今,《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已成为各地《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今年是检验预案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一年。2009年,全国共计开展地质灾害演练586次;8月29日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开展的一次大型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示范教学演练,参演人数达1300余人。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在我国各地的普遍展开,对提高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责任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决策应对能力,广大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的自救的意识和防灾避灾能力,完善抢灾救灾体系等,具有突出的意义。

  重科学:防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科技建设,在实践中稳步推进。

  8月,由两院院士和国内著名地质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对《兰州市城市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进行了探讨并建言献策;10月9日,数百院士、专家、学者聚集兰州,对那里的地质灾害现状提出大量建议;同月24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与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政府签署了联合建设中国黄土高原地质灾害兰州科学试验基地协议,创新地将黄土高原的地质研究与灾害研究结合起来;11月27日,中欧甘肃‘5·12’地震灾区灾毁地质环境修复治理研讨会在兰州举行,中、美、英、意、加、荷六国专家,围绕甘肃省地震灾区灾毁地质环境修复与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联合会诊。 

  甘肃的防灾减灾正在走上科学发展之路。令人欣喜的是,更多的地灾多发省、市、县,都开始充分认识到科学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性,不仅改变了等靠要的思想,而且开始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等。

  今年,我国针对地质灾害发生的突发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开展多发、易发类型地质灾害防治攻关研究,设立专题开展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研究,进一步提升地灾防治理论研究水平;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研究、利用发达国家防灾减灾的先进经验;加强相关单位产学研相结合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开发研究工作;利用行政手段推动防灾器材购置、安装、落实到位,比如截至目前全国已安装10万余套裂缝报警器和滑坡预警伸缩仪,使监测效率和预警水平比以往明显提高。

  “十有县”:搭建群测群防的天罗地网

  我们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地质灾害防治之路。

  12月21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暨优秀群测群防员经验交流会,宣布321个县(市、区)达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标准,同时对314名优秀群测群防员予以表扬。历时一年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结出硕果。

  2009年,国土资源部开展了群测群防体系“十有县”建设活动,并结合特大型地质灾害治理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制定,形成“十有县”先达标后奖励的经费补助机制。活动中,各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按照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10个标准,选择了一批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县(市、区)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活动。而这,只是开始。

  按计划,我国将用5年时间将“十有县”全面覆盖到全国山区丘陵区1640个重点县。“十有县”建设得到了部领导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层层推进,22个省出台了支持鼓励政策。通过开展“十有县”建设,进一步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县级地质灾害防灾机制体系,我国部分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县(市、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得到提升。

  也是在今年,集成全国30个省(区、市)208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确定的10.4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的群测群防信息系统,首次亮相国土资源主干网,并实现了国土资源部与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的互联互通。如今,通过国土资源主干网的浏览查询,国土资源部机关及授权单位可迅速获得这10.4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防灾明白卡、避灾明白卡、地质灾害灾情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点的县乡村三级监测体系和省级监测责任人相关信息等群测群防信息,不仅如此,还能实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的叠加分析,及时将处在预警区内的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的预警预报信息,通过网络或手机短信向社会公众发布。

  地质灾害的科普宣传在继续。比如,在汛期前国土资源部印制下发100万张防灾避险宣传画和50万套宣传册。科学防灾减灾的理念和行动,进一步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