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2009年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综述

2009年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综述

来源:地勘导报 发布时间:2009-12-17
    2009年,地矿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活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在半年多时间内,大讨论以其全面、深入、广覆盖、多层面的特点,广开言路,力争打破多年来制约地质工作前进的桎梏,完成地质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驱动下的改革与发展,以期更好地提供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

  大讨论来得正是时候

  2009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新中国迎来了六十华诞——这时候的中国大地,整个经济社会都在向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资源和环境及地质信息约束日益明显。

  这一年,是地勘单位体制改革十周年。从1999年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至今,尽管地勘单位在改革发展中努力融入地方经济,中国地质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困扰地勘单位发展的若干体制机制等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

  这一年,还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从资本市场蔓延到实体经济的一年。作为工业经济的最上游,整个矿业削减成本、收缩规模,刚刚在资源驱动下渐有起色的矿产勘查业前途未卜。

  所有这些,都注定了2009年成为地质找矿事业能否继续繁荣关键节点。地质找矿工作路在何方?

  地质找矿行业管理部门——国土资源部的选择是:开门纳谏,广开言路,让整个行业都参与到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中来。

  2月25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动议——2009年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多层面、多领域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统一思想,聚焦问题,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固有模式,使地质找矿工作既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又服务于自身的改革发展。

  3月31日,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召开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全面启动了这一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

  大讨论目标也很明确——增强地质找矿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更明确地说,就是推动地质工作更好地完成社会和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拓展地质环境工作领域及提高地质技术信息服务水平。

  十大主题切中改革发展顽疾

    从国土资源部,到各省国土资源厅局,从中国地质调查局到各省地质调查院,从中央地勘单位到各省地勘局及行业地勘局,再到地质队甚至机台班组,有的省份还成功将矿产资源管理相关部门,如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纳入起来。一场围绕如何推动地质找矿工作发展的思想观点的交锋,在全国上下迅速铺开。

    整个地质系统、行业都开始致力于改革发展的思考和探索——如何既服务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又服务于地勘单位自身的改革发展;如何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固有模式,创新服务方式,真正做到“两个更加”。

    开展一场全面、深入、广覆盖、多层面的“大讨论”并非易事。进入5月,国土资源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办公室确定了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地质找矿工作的体制机制、公益性地质工作定位与队伍建设等10个“大讨论”主题。既有体制机制问题,又有技术创新问题;既涵盖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又涉及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 

    主题一出,各地的改革发展论坛也频频亮出,并联系实际讨论发展最佳路径。河北省地矿局就如何加快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和拓宽服务领域,探采一体化和矿业权配置等深入探讨。安徽地矿局则将大讨论的重点放在了促进地质找矿突破。江苏省地矿局大讨论细分了20多个议题,并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鼓励创新的发展和改革观点。北京地矿局则将大讨论的主题锁定在城市地质领域……

    中央地勘单位也在大讨论中表现活跃。5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有色地调中心、武警黄金指挥部、建材地质勘查中心、中化矿山地质总局、中国核工业地质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共7家中央管理的地勘单位主要领导在京座谈。建议进一步明确中央地勘单位定位,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改革发展。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行业管理、协调指导,规范矿业权管理,为中央地勘单位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所有这些,都在促成地质找矿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

大讨论中的改革发展实践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不仅仅针对思想认识层面,也包括围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进行实践探索和有益尝试。

    河南省地矿局提出了整合勘查模式,在资源要素上实现了大整合,运行机制上搭建了大平台,组织形式上实行了大会战。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地矿局成立了15个地勘单位参与的全资国有性质的豫矿公司,并与中国五矿集团、河南煤气化集团等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战略投资关系,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大平台的勘查投入新机制。

    如今,河南省整合勘查已经进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阶段,并将最终形成促进勘查开发发展和找矿大突破的长效机制。

    而安徽省地矿局则在全国形成了中国地调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地矿局和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等四方合作的泥河模式,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的转化问题和商业性矿产勘查投入的跟进问题,为短时间取得找矿突破创造了条件。

  四川省则通过省级地勘基金的高效运作,实现了省内找煤的大突破。

    此外,在广东、江西、青海等省,也都在积极为大讨论中若干有益建议的实施创造条件。

    大讨论勾画的部分构想正在变成现实

    事实上,在整个大讨论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业内专家正在为地质找矿改革与发展形成一个总体构想——包括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拓展地质环境工作领域和提高地质技术信息服务水平。

    首先要大力加强国内地质矿产勘查,这需要实施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需要开展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和海洋地质保障工程。

    在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也需要积极推进,包括集成多种信息源,提升境外地质矿产信息服务水平;利用多种资金,推进境外地质勘查开发;加强对地质勘查开发的指导与引导和健全完善国际合作网络。

    同时,促进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也必不可少。需要建设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和评价体系,攻关大宗难选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开展新发现矿产地资源可利用评价和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研究。

    环境地质工作同样需要积极拓展。包括浅层地温能的调查、评价、规划和开发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地下水监测和地下水库建设,农业地质调查及水土污染修复治理,海岸带防护工程和地质遗迹保护与合理利用。

    此外,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需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建设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体系和提供海量地质信息多领域服务。

    而在地方,一些省份正在着手推进地质找矿的改革发展。

    在辽宁省,《加强国有地勘单位地质勘查和矿产开发暂行规定》已经出台,从创新勘查开发机制、加快探矿权审批、完善探矿权二级市场、建立项目收益分配制度、深化地勘单位改革等方面促进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同时,国家出资项目收益的二到三成将返还地勘单位,鼓励地勘单位投资勘查项目。此外,辽宁省还从政策和资金上引导和鼓励地勘单位开拓海外市场。

    在西藏,自治区财政部门加大了矿业权价款返还地勘单位的力度,明确了上缴财政部分40%返还的政策;落实了部分地勘单位改善更新装备急需的资金;设立了总额达5亿元的自治区矿产勘查基金。

    在贵州,省政府已经全面实施地质找矿五年计划和全省地下水规划,重点推进第一、二批共25个找矿突破重点项目的实施。

    所有这些,都在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形成的成果推向现实。

    地质找矿长效机制正在讨论中形成

    事实上,创建保障地质找矿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正在这次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重要目标之一。

    进入8月,国土资源部“大讨论”办公室对重点工作进行了分解,正式开始成果转化、关系理顺、破解难题的有效之举。

    10月,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要求停止执行20件地质和矿产勘查开发相关规范文件。并要求对12件相关规范性文件进行限期修改。这是地质勘查开发管理制度清理的实际举措之一。国土资源部将对现行矿产勘查开发法律、法规、规章和部、省两级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研究提出现行矿产勘查开发法律、法规、规章和部、省两级规范性文件“立、改、废”方案的建议。同时进行清理的还将有若干涉及地质找矿工作的标准和规范。

    11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健全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和执法监察长效机制的通知》,要求维护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遏制违法行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规划,在全面推进地质找矿中,将重点推进地质工作发展战略和部署研究、加快地质找矿突破、“走出去”、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相关司局职能转变和事业单位职能调整、地质环境工作发展战略总体思路等六项工作。

    此外,国土资源正在全面加强行业服务与管理。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同时做好地质资料服务的政策措施,以提高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水平。

    目前,国土资源部仍在加大工作力度,以期在大讨论成果基础上形成七大文件,将规划和构想中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推向深入,更好地完成经济社会赋予地质工作的“矿产资源保障和地质服务”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