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俄罗斯地勘“发动机”拟重新启动

来源:中国矿业网 发布时间:2009-12-17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地勘部门面临巨大困难。由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清,俄地下资源地质研究和矿物原料基地现状方面的责任问题正遭到严峻挑战。
    因矿物原料基地枯竭,普通地质信息(公益性地质信息——编者注)老化,加之缺少法律性或指令性规定的指标与标准等原因,难以评估俄罗斯经济安全与其地缘政治利益——是否受到威胁以及威胁程度。专家和社会公众认为,俄罗斯地勘部门已濒临危机,但此看法并不代表官方观点。
    正是这种状况,唤起了俄联邦政府总理普京对地勘部门发展状况的关注。2008年年末,普京总理授权俄罗斯自然资源部制定并于2009年7月提交《2020年地勘部门发展战略(草案)》。这是地勘领域的基本纲领,其主要条款包括对如下3点的评估:矿物原料综合体的国民经济意义、原料部门矿产储量的最佳保证程度、在直接或间接参与地下资源地质研究和矿物原料基地扩大再生产方面国家的地位与作用。
    俄罗斯地勘部门的长期发展战略问题
●为维护俄罗斯矿物原料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持其目前出口水平并推行积极的资源节约政策的同时,矿物原料产品国内需求量所占的比例,应从当前的55%~58%提高到75%~80%,主要矿种探明储量的增速,不应小于开采量的150%。
●目前,俄罗斯地勘部门用于普通地质调查(即公益性地质调查——编者注)的预算资金,仅占地勘部门全部预算和预算外资金的2.2%,而前苏联时期的这一比例为15%,远远超过现在的投资幅度。
●俄罗斯在地下资源的普通地质研究和满足国家需要的地质信息保证方面,要建立统一的国家科研生产机构。这种机构应与国内的经济状况无关,完全由联邦预算拨款,其科技装备和人员配备应提高到世界主要地质机构的水平。
●对于俄罗斯当前依靠地下资源用户的工作(即商业性矿产勘查——编者注)不能保证的后备矿物原料基地,其普查和普查评价工作,宜通过竞拍联邦定单的形式,使用专项基金或者矿物原料基地专门帐户,来加以完成。国家订单和地下资源用户的订单将支撑俄罗斯地质服务市场。
    针对俄罗斯地勘部门的长期发展战略,本文提出3个方面的看法。
    一、俄罗斯应充分考虑其各项优势。
    在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长期预测以及在预测矿物原料基地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时,俄罗斯应考虑到其在原料、地理、疆域、生态和工业等各方面的优势。
    原料因素:在一系列战略性矿产(天然气、石油、煤炭、铁矿石、钾盐、ba磷块岩)的探明储量和预测资源量方面,俄罗斯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今后50年内,这些矿产可以完全满足俄罗斯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并可大量出口。在这一方面,俄罗斯拥有巨大的地缘政治优势,将来,这种优势会更加明显。落实俄罗斯的原料优势和独立的原料政策的一个关键条件是,证实地下资源的预测潜力,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和经济评价,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设立相应的国家地质部门。
    地理因素:俄罗斯处于东西方之间,地理位置独特,且靠近世界上几个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中国、印度和其他亚洲国家)。
    疆域因素:俄罗斯地域宽广辽阔,便于配置采矿企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其多样的自然和气候条件,便于从事矿产开采以及矿产品初加工等经济活动。
    生态因素:疆域和自然特点决定了俄罗斯的生态状况。俄罗斯的自然保护系统尚不发达,但仍不失为世界上生态方面最有利的区域之一:在遵守一切必要生态要求的条件下,其巨大的自然修复潜力要比目前人为荷载量大出好多倍。
    工业因素:在采矿、冶金、化工和其他矿产加工领域,俄罗斯拥有一定的生产基础和历史经验。技术、工艺、干部人才方面的更新能够保障各部门的改革,提高矿物原料部门的竞争力。
    二、应立足于维护矿物原料综合体的稳定发展
    俄罗斯不仅是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也是矿产品需求大国。俄罗斯的经济模式近似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通过原料出口来弥补服务出口和加工产品出口的不足。
    中、美、俄三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生产国,但其矿产品的国内需求水平和出口水平各不相同。美国矿产品的进口量约占其需求量的35%,出口量约占其需求量的5%;中国矿产品的进口量和出口量大致相当,约占其国内需求量的12%~14%左右;俄罗斯约有42%~45%的矿产品用于出口。
    俄罗斯的矿产品产值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2%~24%,美国则不到5%。不同于中国和美国,在这一方面,俄罗斯的经济独立性较强,不易受到世界矿物原料市场价格的影响。
    众所周知,只有稳定地扩大矿物原料产量,开展技术革新,并以此作为经济结构改革的基础,才是切实促进矿物原料综合体发展的可行办法,俄罗斯也才能对世界做出新的贡献。包括国防工业、原子能工业和航天工业在内的所有其他工业部门,在未来15~20年内,都不能像目前矿物原料综合体这样,承担起引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重任。而且,俄罗斯北部和东部的大多数地区,除了原料工业外,目前尚不具备发展其他工业部门的能力。
    因此,地勘部门的发展战略应立足于:必须维护矿物原料综合体的稳定发展,无条件地保证目前及将来国内的矿产品需求和出口需求。鉴于此,俄罗斯矿物原料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可以理解为:主要矿种矿产品产量的稳定扩大再生产。
    为此,在保持其目前出口水平并推行积极的资源节约政策的同时,矿物原料产品国内需求量所占的比例,应从55%~58%提高到75%~80%,主要矿种探明储量的增速,不应小于开采量的150%。换言之,为了平衡或优化经济结构,应对立足于采矿部门及其相关服务领域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不能求助于压缩或束缚矿产品产量。
    三、俄罗斯应长期开展常规地质研究工作
    地勘部门的发展战略,不仅要维护矿物原料基地,还应对陆地和大陆架进行常规地质研究。最近十年来,俄罗斯的一般性地勘工作中的地质填图和科学调查往往遭到忽视。在地下资源地质研究方面,由于国家和公司的责任与权力划分不清,致使目前82%的预算资金被用于普查工作。采矿公司的全部投资(地勘开支占全部开支的90%)被用于普查勘探工作,而且被用于已发证地段。用于普通地质调查的预算资金,仅占地勘部门全部预算和预算外资金的2.2%,而前苏联时期的这一比例为15%。这就意味着,俄罗斯90%以上的国土和大陆架都没有发放矿权许可证,今后须长期开展地质研究工作。
    近些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强化了经济参与,有人提出应把全部或大部分地勘职能集中到国家手上。目前俄罗斯每年地勘花费为70~80亿美元,若上述提议得到落实,据计算,将来国家每年须需要140~160亿美元的预算投资。尽管国家花这么多钱不合算,但问题还不在钱上。
    问题在于,市场方式和国家垄断方式在理论和实践上不相协调。根据市场理论,国家只为其公共产品不是市场产品的那些工作投资拨款。这样一来,实际上所有的区域性普通地质工作和地勘部门大约75%的科研工作都不在其中,矿床的普查、评价、勘探工作,都由地下资源用户来完成。俄罗斯已经这样执行了15年。问题是,现行的市场机制效率不高,距离地质领域正常的市场关系还很遥远。俄罗斯的地质工作量原本就很少,金融危机使之雪上加霜。据预测俄罗斯经济危机还将持续2~3年,地勘部门的干部资源和科研潜力将蒙受不可弥补的损失。俄罗斯矿物原料安全面临的内部威胁愈演愈烈。
    要摆脱目前状况,有如下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方案:保持预算投资规模,将其最大限度地用于普通地质工作;对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文件做重大修改,责成和激励矿业公司投资于新矿床的普查与勘探工作;在地下资源地质研究和矿物原料基地扩大再生产方面,严格界定国家和公司的权限、责任和义务,由公司负责全部市场性工作。
    第二方案:恢复矿业公司在矿物原料基地的专项提成机制,巩固其收入份额。其条件是,可独立利用由俄罗斯地下资源利用委员会批准的项目。若没有这类项目,亦可利用已全部或部分纳入全俄储备的矿物原料基地,但要在国家监督之下和依照国家规划,通过国家定购的办法,并应维护后备矿物原料基地。这样一来,同第一方案一样,可以有力地强化尚未发放许可证的大陆和大陆架地区的普通地质工作。
    现在就实施第一方案还比较困难。第二方案则意味着,国家要重返地勘工作,在地下资源的普通地质研究和满足国家需要的地质信息保证方面,要建立统一的国家科研生产机构。这种机构应与国内的经济状况无关,完全由联邦预算拨款,其科技装备和人员配备应提高到世界主要地质机构的水平。对于依靠地下资源用户的工作不能保证的后备矿物原料基地,其普查和普查评价工作,宜通过竞拍联邦定单的形式,使用专项基金或者矿物原料基地专门帐户来加以完成。国家订单和地下资源用户的订单将支撑俄罗斯地质服务市场。
    第二方案的优点显而易见:在地下资源地质研究方面,国家推行一揽子式的新办法,从而可保住最低限度的后备矿物原料基地,随着金融危机的解除和法律规范文件的制定,将回归第一方案。
另外,大规模和深入地改革地勘部门,是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不改变组织机构、技术工艺基础和法律规范基础,就不能保持俄罗斯的地质优势,俄罗斯地勘部门就不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材料技术,是世界技术革命的根基。在这一方面,俄罗斯的专家学者做出了不少理论贡献,并在其他国家也得到了应用。
    令人遗憾的是,2003年经俄联邦政府批准的地下资源地质研究和矿物原料基地扩大再生产方面的国家政策基础,未能成为制定地勘部门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性文件。因此,应在以下3个方面同时开展工作:明确国家政策的框架条款;制定国家政策的实施战略;制定地下资源地质研究和矿物原料基地扩大再生产规划,并将其提高到联邦专项规划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