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国土报: 中国60年地矿事业对外开放成果回望

中国60年地矿事业对外开放成果回望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赵 凡 发布时间:2009-10-09
    通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在60年特别是近30年的光辉历程中,不断发展自己,丰富自己,壮大自己,逐步找到了自己在世界的位置,并成为世界地质矿产业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多边科技合作领域逐步拓展

    中国地质矿产事业的对外开放,科学合作走在最前沿,充当了突破口的角色。

    从历史渊源上讲,中国的现代地质学从国外开始,而国外科学家在中国境内的地学考察,100多年前就开 始了。比如喜马拉雅的地学考察,比如中瑞西北考察,还比如20世纪初美国古生物学家组织的长达10年的亚洲探险考察。

    20世纪初中国地质调查所成立,曾经聘请过一些外国专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葛利普,这个来自美国的地质学教授,用此后的26年的时间投身于中国北京大学的地学教育中,培养了中国一批本土地质学生。

    这个时候,尽管中国的地学学者不多,但在学科理论上,与世界的距离并没有离开太远。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建设需求,我国请了大量苏联、匈牙利、捷克和东德的专家。但从1961年之后,中国地学基本处于自我封闭状态,我们与世界的差距拉开了。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地学的对外开放露出了缝隙。这个缝隙,被改革开放的春风越吹越大。直到中国地质学会恢复了在国际地科联的合法席位,直到中国地质科学和国际地学组织有了上述的两次“走出去”和“请进来”: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派团参加了第25届国际地质大会,国际地科联官员派团访华;上世纪90年代,我国隆重召开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我国正式派团参加加拿大的PDAC会议。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这个被称为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同样在中国地质科学研究对外合作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就在这一年,美国的一支地质代表团来到中国,提出要到西藏进行科考。当时的中国地质科学院派了约10人的队伍与他们一起进藏合作进行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那时,板块理论正在全球盛行,进藏的多是当时知名的地学家,用新的理论看青藏高原,这让中国地学家第一次有了全新的与世界同步的视角。

    大家很快意识到,我们中国地质有让全世界羡慕的“特色菜”,它们是我们的青藏高原,我们的黄土沉积和我们的岩溶地貌等。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国际间的地学合作在这些领域,通过不同渠道逐步展开。中法、中英、中美、中德、中日、中意等联合考察和研究,相继在中国境内进行。

    这些国际合作,对于中国地质科学的成熟成长,意义重大。中国科学家在合作中收获的,不仅有新的技术方法和新的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已经塞堵了很久的耳朵,张开了眼睛,捕捉到了当时国际最新鲜的信息,亲身感受到西方地学的方法和理念。

    1996年夏天,北京成功举办了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这在中国地学国际合作历史上是意味深长的重大事件。中国地学和世界地学借助会议进行了思想的碰撞。

    此后,中国地学一直都在努力去圆一个梦,就是在世界地学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时至今日,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达到了目标。

    中国地学在国际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强大和中国地学的迅速成长,中国地学在国际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批中国地质学家,在世界地学机构担任重要职务。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地质学家在国际组织中任职近百人次。2004年,张宏仁当选国际地科联主席,直到2008届满卸任,成为这个国际地学组织第一个亚洲籍主席。

    ——中国地学主动参与国际地学事务,中国地质学家以积极的姿态走在世界地学的前沿。很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办公室挂靠在中国,我国成功主编了国际地科联的机关刊物《地质幕》,并且由于出色的工作,使该杂志的影响因子从只有0.3多,在几年之后快速上升,达到了2.13。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地质合作越来越多,内容涉及几乎所有基础地质问题。我们在岩溶地质研究、黄土地质研究、地球化探扫面、国际地质编图、澄江动物群、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等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大力推动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逐步形成了国际合作的新格局。与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以及周边国家签署双边协议、谅解备忘录等,并在土地管理和研究、地球科学研究、矿业开发等领域与有关国家开展了一批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合作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果。积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科联、国际复垦协会、世界银行、CCOP 、国际海底管理局、亚太经济合作委员会等10余个国际组织合作,在中国召开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会议。

    回顾60年的地学国际合作,李廷栋院士有三个重要的体会:第一,我们走过了从学习西方到自主创新的道路。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仰视外国地学,到平起平坐,到以我为主,这个变化,是翻天覆地的。第二,在与世界地学的合作交往过程中,中国地学家越来越自信。因为中国地质现象太丰富了,我们有很多全球独一份的东西,因此在地质科学领域,不仅我们需要世界,世界更需要中国。第三,这种合作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地学人才。

    国际会议:铸造全球矿业对话平台

    在国际矿业有几个大的品牌会议,一直对全球矿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加拿大勘探开发者协会年会,澳大利亚的勘探者大会,还有南非的非洲矿业投资大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土资源部就开始积极参加加拿大PDAC年会,10年来,通过PDAC年会这个国际平台,中国矿业加深了对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发展趋势的了解,也在国际舞台充分展示了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潜力。

    但是,作为矿业生产和消费的大国,中国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品牌矿业大会?1999年10月26日~29日,当国土资源部在大连召开首届中国矿业法规国际研讨会时,这个意图还十分模糊。那次会议,来自中、加、澳等10个国家的矿业界代表17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所谓的外方代表,多半是中国的留学生。

    从那以后,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连续举办,到2008年,已经办了10届,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功能越来越完善,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在2008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来自全球49个国家的政府、矿山企业(包括勘探、开采、选冶、技术服务、法律服务等)和重要的矿业投资人(包括企业投资、银行投资)以及矿业研究机构的代表约3000多人参加了大会和展览,其中包括8国矿业、能源或自然资源部部长。世界银行集团、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加拿大驻华使馆、南非驻华使馆都成为大会的支持单位。展览区近3000平方米。人们公认,现在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已经成为亚洲规模最大、全球四大矿业大会之一。

    中国矿业与国际矿业在对话中沟通、融合,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对话的平台,在30年间见证了矿业的一步步发展:它在上世纪末见证了中国矿业吸引外资的种种努力;在本世纪初见证了中国矿业在国际矿业上渐次增多的话语权;2005年以来的3年,它见证了全球化经济中矿业的繁荣和矿业市场的热烈,而在2008年,它又见证了在全球大的金融危机面前矿业的整体理性思考。

    矿业市场政策和实践:在学习研究规则中不断完善

    中国在矿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从上世纪80年代就露出端倪。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矿业引进外资的步伐,主要从能源领域推开来。1994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就26个区块向国外进行第二轮招标,而当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已经与15个国家的45家国际石油公司签订了94份石油合同和协议。逐渐,能源领域的对外开放之风,也进入到固体矿产领域。这个进入,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上表现比较突出。

    也就在这个时候,矿业管理的对外开放,出现了新的突破。突破点就在对1986年颁布矿法的第一次修改。在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已经出现了对西方矿业权的理论研究者甚至尝试者。一些有识之士把对矿政管理的研究目光从国内拓展到国际。原地质矿产部承担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的立法研究项目,对对外合作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条例进行了深入探讨,其间召开了国外专家座谈会,对矿业权管理、矿业税费等问题进行研讨,并组织国内专家到国外考察,为修改矿法作理论准备。一批批的中国矿业领域专家被派出国门学习,这些人迈出国门,就感受到新鲜的气息。他们当中,走得更远的,是回国就把学来的东西用于实践的尝试者。

    上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政府加大了矿业对外引资力度,在改善矿业引资环境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截至1999年,66个国家和地区矿业公司在我国投资矿产资源勘查;中外合资合作勘查项目共256项,来华投资的采矿项目数百个,其中1999年的外商投资项目为19个。但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比如矿产资源信息服务社会化程度较低、矿业税赋偏高、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管理部门多且审批程序复杂、矿业权市场尚不成熟、矿业投融资体制与国际资本市场不够接轨等。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努力,中国高层领导人也多次表达了矿业对外开放的原则和良好意愿。这两年,国务院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新修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修订版)》等,中国学会了用政策法规来规范外商到中国投资矿业行为。

    中国投资环境的硬伤之一,是矿业秩序。从上世纪末到今天,国土资源部开展了一次比一次更严厉更科学的矿业秩序整顿,并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勘查开采行为的基础上,推进了重点矿种、重点矿区的资源开发整合工作。几年努力下来,矿山布局趋于合理,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些治理,都成为中国矿业引资的重要吸引力。中国在云南进行的矿业引资试点,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今天,矿业已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领域。目前我国有100多家外国公司投资矿产勘查,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涉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铅、锌、金矿等400多个勘查开采项目。国外一些从事勘查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中国地质矿产“走出去”的脚步也越迈越扎实。特别是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后,组织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开展“走出去”战略的调查研究。随着中国矿业的发展形势,地方矿业公司、民营矿业公司对“走出去”兴趣浓厚,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创造佳绩。中国矿业“走出去”,逐渐从石油发展到金属矿,从采矿发展到风险勘探,从国有企业发展到多种所有制企业。中国矿业企业努力拓展境外投资,积极回馈当地社会,增加当地财税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