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化探资料应用全国汇总组于8月29日至9月1日在武汉市组织召开了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方法培训与技术研讨会。来自各大区地调中心,河北、新疆、广东、四川、贵州5个承担化探定量预测方法研究试点省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研究所,化探全国汇总组以及全国项目办技术管理部的化探课题负责人、技术骨干和有关人员近30人参加了会议。
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是在分析、研究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建立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基础上,圈定有利于成矿的预测区,进行矿产资源量预测的技术手段,是对传统化探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重要技术创新。2008年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研究所受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委托,以长江中下游及西藏冈底斯多金属成矿带为试验区,开展了铜矿地球化学建模和定量预测方法研究,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按照总项目的部署,化探全国汇总组将此项方法研究列为2009年度新理论、新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选择河北、新疆等5省区的若干典型矿床分别开展铜、金、铅、锌、银、汞、钨、锑、锡等矿产资源地球化学预测的试点,为该方法在全国推广应用打好基础。
在这次培训研讨会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振东教授等老师全面介绍了地球化学定量预测的理论基础、方法流程、建模与编图要求以及长江中下游与西藏冈底斯两多金属成矿带的研究成果。参会同志还就工作中常遇到的试验区不同比例尺化探数据处理方法、衬值图背景窗口选择、化探异常的分级准则、“相似度”等参数的确定等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许多共识,明确了该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的技术要点。
5个试点省区化探课题负责人在会上汇报了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总的看,各省区对此项工作比较重视,克服了多方面的困难,全面收集了试点区多种比例尺的化探资料,正在按统一的技术流程开展试验研究。例如河北省已基本完成了张家口—承德以北地区铅、锌矿产的地球化学定量预测。但个别省仍然存在大比例尺资料收集难度大、课题组人员严重不足、工作进度迟缓等问题。 通过这次培训与技术研讨,在化探定量预测方法方面,深化了理论认识、了解了方法流程、明确了统一技术要求,会议达到了预期目标,对推动各省区的试点研究,更好地为明年全国推广提供示范起到了积极作用。会议明确要求各大区和试点省区在完成各项年度任务的同时需继续抓紧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技术协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方法技术,争取在地球化学定量预测方法方面取得更多创新性的技术突破,为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和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