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岩溶所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评估获首肯

岩溶所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评估获首肯

来源: 中国矿业报 作者:崔熙琳 杨初久 发布时间:2009-09-04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所“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三大核心项目成果,日前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同时,该所近年来在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及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也获得了专家们的首肯。
    据了解,广西自治区政府日前组织专家组对该实验室进行评估。专家组认为,该所完成的三大核心项目成果,即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岩溶动力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及一种由全球水循环产生的可能重要的 CO 2 汇,不仅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而广泛影响,而且引领了广西科研的发展,为广西的科研发展提供了强劲助力。
    据了解,这三大核心项目成果包括: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为国土资源部“十五”重点科技项目,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编制的《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为西南岩溶区岩溶县的厘定、石漠化严重县的确定、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统计对《规划》中100个试点县的优选提供了依据;通过多指标的统计分析,将中国西南岩溶区划分为5个岩溶生态区、7个亚区、9个小区,并对各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生态建设措施进行论述,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8大分区提供基础数据;岩溶地质条件对生态环境特征制约的总结,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中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提供切入点。该项目的研究成果2005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2005年入选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科技成果,2007年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岩溶动力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群体自1990年以来连续成功实施了三个国际岩溶对比计划项目,在岩溶形成、碳循环、岩溶生态和水资源等领域,为国际岩溶学术界提供了共同解决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的机会,将地球系统科学思想引入现代岩溶学,建立岩溶动力学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岩溶学科的发展。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形成了岩溶动力学理论的基本思路,并创造性地总结了一套捕捉碳、水、钙循环的行踪的工作方法。通过全球对比,提出“岩溶形态组合”概念,将岩溶形态组合与岩溶形成环境条件建立对应关系,解决异质同相、同质异相这一令岩溶学者迷惘的问题。将岩溶学引入全球变化研究,将岩溶地质过程与生态学联系在一起,将现代岩溶学理论的研究推向应用,与生产实践结合。在岩溶动力系统运行机制和运行规律、我国岩溶动力系统的类型划分和分布规律、在表层岩溶系统碳循环与大气C02源汇关系、利用石笋记录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变化过程及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研究等方面均获得了突出成果。该理论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理论基础,引领国际岩溶研究的发展。该项成果获得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
    ——一种由全球水循环产生的可能重要的 CO 2 汇:在广西、贵州、陕西等全国十余个观测站一至十余年野外观测数据证明的基础上,经过理论计算探讨了所有碳酸盐溶解无机碳(DIC)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并给出了框架性可能的重要碳汇效应。该成果入选“2007 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据介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所“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自2005年被批准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区重点实验室以来,已承担任务2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18个,部级项目3个,自治区级项目5个。(国外期刊)发表科技论文14篇,国内核心期刊95篇,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项)3项,研究成果在国外期刊上发表14项,国内发表成果110项,取得了丰硕成果。
    优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和机制。该实验室坚持做到科学研究结硕果,人才培养不放松,学术交流拓视野。注重年轻人才的培养, 45岁以下科研人员就占到总数的60%。根据重点实验室研究领域的不同,拥有基础地质、同位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岩溶地球化学、岩溶环境学、土壤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方向。实验室注重激励机制,每年评选10个科研报告作为年度10大科技进展,并给予奖励,同时对以实验室署名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奖励。2005年以来,实验室先后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60余次,积极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和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
    评估专家组认为,该实验室已经具有自创的理论体系和明确的研究目标,岩溶动力学理论与实践已成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理论基础,其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作用。并在国内外岩溶学领域产生了良好影响。希望重点实验室要进一步利用好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谋划高水平的大项目,提高广西的科研水平;充分利用好广西岩溶地质的区位优势,在研究、调查和灾害治理等方面出成果、出人才,更好地为广西经济建设服务;可以依靠高校的优势,实现人才的联合培养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