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科学会议深入探讨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健康
专家学者齐聚香山科学会议第348次学术讨论会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张丽华
发布时间:2009-06-04
以“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健康”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348次学术讨论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已取得大量生态地球化学数据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入开展有毒、有害元素对环境污染机理及其对人类健康影响和污染治理对策的研究十分重要,建议有关部门考虑立项,组织多部门、多学科的联合攻关。
据了解,生态地球化学是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产生的研究地球表层系统元素循环规律及其生态效应的科学。其依据地球化学循环理论,采取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和地球系统评价技术路线,研究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状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可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及农业、环境等领域。同时,按照元素地球化学空间分布、循环规律和影响范围,在全球、区域和局部尺度上进行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对调查发现地球化学问题,生态地球化学重点研究主要元素成因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效应、变化趋势等全过程。
讨论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谢学锦院士强调,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组织、实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评价工作中,使用标准化的采样、分析与制图方法取得了海量全国性的第一手重要数据。这些宝贵的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元素生态地球化学发生过程、行为机理及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许多亟待深入研究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需要地球化学、地质、地理、化学、医学、生物等许多学科的合作、了解,达成共识。国土资源部张洪涛研究员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从局部演变为全球性的问题,并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存。化学元素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分布分配、集中分散、迁移转化规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国地质调查局奚小环教授等专家分别系统地介绍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问题、目前的工作重点及重大科学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长江流域Cd(镉)等重金属异常成带状分布,而且异常面积大,异常含量高,覆盖洞庭湖流域、江汉平原及南方一些地区,农作物可食部分发生重金属超标。二是黄河流域存在高砷、高氟、低碘和高碘等地球化学疾病问题,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各种地方病的地学成因不清。三是城市及周边地区汞、铅等异常普遍存在,在城市中心地带形成异常富集区,部分城市放射性异常明显。广东省珠海、新会、江门一带铀、钍总量高于全国土壤平均铀钍总量。四是全国各大湖泊呈现有害元素污染汇集趋势。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巢湖、滇池等湖泊出现以镉、铅、汞、砷、硫等为主的污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五是西南碳酸岩区镉、砷等重金属背景普遍较高。而且分布面积广泛,主要农业经济区均存在这一问题。六是土壤酸化问题严重。两广、两湖及长江三角洲地区酸性土壤广泛分布,土壤pH值在5.5~3.5之间,具有继续酸化之势。加速这些地区重金属趋向活化,促进有害物质生态化和进入食物链循环。七是各种肥力元素与有益元素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国家土壤肥力分级标准,我国土壤中N、P、K等肥力组分不同程度缺乏,P为普遍性缺失元素。微量营养元素呈多样性分布特点,有利于生产特色农产品,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和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八是全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