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地震典型地质灾害影像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来源:地调局科外部
作者:何凯涛
发布时间:2009-05-08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广大的地质工作者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技术、数据和信息,快速反应、迅速行动,谱写了一部抗震救灾的宏伟诗篇。遥感技术的应用为地震和次生地质灾害的调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支持下,应用现代遥感技术,为这一重要的地质灾害事件开展了大规模的遥感影像分析、解译和实地调查。十多名博士、几十位专家地以汶川为中心,包括四川、甘肃共11个县(市)和100多个乡(镇)范围内的多种高分辨率卫星和航空遥感影像,结合当地地形数据和地质数据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处理、分析和制图。共处理了地震重灾区数据量达308.6千兆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还有地形数据、地质背景数据共3.116千兆,解译并分析了覆盖面积达24844.3 平方公里的地质灾害及其发育的地貌及地质背景。2008年11月3日开始,他们开展了全面、详尽的野外调查和验证,对地质灾害发育的构造条件和地层岩性条件在影像中都进行了标绘和分析,采集了大批宝贵的野外实景照片。详细的野外实地考察780人天。
经过为期十一个月的精心研究,编辑完成了《5.12汶川地震典型地质灾害影像研究》一书,将于2009年5月、在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研究成果包括三个部分:①以乡(镇)为单位的重灾区平面影像,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构造和地层条件分析;②与平面图相应的地质灾害三维模型,展示地质灾害的形态、规模等细节;③野外实地拍摄的照片,清楚地反映了地震的地表形迹或地质灾害点的细节及发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