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报:地灾防范之弦一刻不能松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09-05-04
汛期到来,预示着紧张、繁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又将展开。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共发生地灾176起,造成7人死亡、1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291.83万元。而进入4月份以来,仅新华社及中国政府网上公布的地质灾害死亡人数,就已超过第一季度死亡人数的2倍,失踪人数达19人。
4月26日,云南省威信县麟凤村梅子坳和小坝村羊梯岩相继发生山体滑坡。据初步核查,梅子坳滑坡造成过路行人4人死亡;羊梯岩滑坡造成2栋平房被毁,3人死亡、19人失踪、2人受伤。就在此前的4月25日,广东省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引发封开县塘村山体滑坡,造成2间房屋倒塌,3人死亡。连续发生的灾难给人们再次敲响警钟:地灾防范之弦一刻都不能放松。
按照惯例,每年进入5~9月主汛期,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才开始发布地灾气象预警预报信息。现在看来,要真正实现“提醒被预警区的干部和群众防范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目的,必须适应全球气候越来越异常的特点,即使在非汛期的冬季,雨雪冰冻等天气造成的地灾同样不容忽视;即便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不发布预警预报,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也应积极作好地灾预测、预警工作。
汛期里,尤其需要对人类开发活动引发的地灾提高警惕。据悉,4月26日发生的梅子坳公路边坡滑坡事故,已被有关部门定性为安全生产事故。调查表明,这起滑坡是由采石场生产引发的,采石场采矿权人为威信县广源实业有限公司。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矿业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地灾与安全生产事故纠缠在一起,其中尤以山西襄汾溃坝事故最为惨重。云南威信矿山开采引发的滑坡事故再次表明,地灾预警、预测和防治,不是仅靠天气情况、地质构造分析就能解决的,还需要严格规范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
跟往年相比,今年的地灾防治任务将会很重。一方面,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系列政策下,各地要上大批工程项目;另一方面,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各类次生地灾数以万计,尤其需要密切监测,对威胁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要抓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