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工作思路 改变资料接收方式 提高资料汇交工作效率
来源:地调局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04-28
如何提高成果地质资料汇交验收的合格率,缩短汇交周期,从源头提高地质资料的汇交质量?这是发展研究中心资料服务部门在这次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中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调整工作思路,改变资料接收方式,直接到地方资料馆进行资料汇交指导,切实提高资料汇交工作效率。这就是发展研究中心资料服务部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响应大讨论增强服务意识、改变服务理念的一个较好切入点。
随着信息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全国地质资料馆每年接收数字化成果地质资料约4000份,但由于各种原因,全国地质资料馆新进资料速度减缓,地质资料的汇交质量和及时性也呈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仅在今年年初,某省馆汇交的近百份资料,抽查合格率不到10%,被全部退回了汇交单位要求重新补充修改。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料汇交周期的延长,新资料进馆速度减缓,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资料的社会化服务,造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发展研究中心资料收整室根据近几年全国地质资料汇交情况,对延续了几十年的资料验收工作程序进行大胆改革,将传统的“被动”接收方式,改为“主动”与“被动”互辅的接收方式:即对汇交单位准备向全国馆汇交的资料,派技术人员到汇交单位进行初检,及时将初检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提出修改意见建议,对各汇交单位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经初检合格后,再由汇交单位向全国馆汇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资料收整室根据各汇交单位的技术力量、汇交资料的数量等各方面情况的不同,分别采取被动为主、主动为辅和主动为主、被动为辅的不同方式,将部分地质资料验收工作“前移”到资料汇交单位。此种方式不仅节约了因地质资料不合格退回而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进馆地质资料的质量,缩短了时间,增进了馆际间的沟通和融合,得到了被验收单位的广泛好评和认可。
在全面开展大讨论之际,发展研究中心资料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尝试这种“走出去”的资料接收方式,效果明显。目前,青海、新疆、宜昌等省(市)资料馆纷纷来电、来函要求开展实地验收,这为地质资料管理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