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要成矿区带地质找矿重大科学问题大讨论全面展开
发布时间:2009-04-28
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开展以来,资源所重点在两个层面上积极展开,一是聚焦当前地质找矿工作体制、机制宏观层面上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二是研究梳理影响我国重要成矿区带找矿突破的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工作部署建议。资源所围绕影响全国地质找矿突破的重大科学问题,组织长期在相关成矿区带从事矿床类型、成矿规律、找矿方向研究的专家,初步梳理后,确定以西南三江成矿带、大兴安岭成矿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冈底斯成矿带、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天山成矿带、秦岭成矿带、滇黔川相邻区、阿尔泰成矿带、祁连成矿带、南岭成矿带、华北地台北缘成矿带、东昆仑-柴北缘成矿带、华南成矿区,以及辽冀前寒武纪BIF型铁矿、西部钾盐等19个重要成矿区带和深部找矿方法技术(以铜陵矿集区为例)、高精度遥感找矿信息获取技术、资源潜力评价新方法、钾盐成矿理论与找矿示范等4个专题研究,作为资源所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中解决影响找矿突破重大科学问题的切入点,为部、局宏观决策提供支撑。
整体工作分两步推进。第一阶段,从4月16日起到4月30日止,分别召开11次研讨会,针对19个重要成矿区带和四个重大专题,从影响找矿突破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区域成矿规律、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式、找矿勘查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形成《我国重要成矿区带地质找矿重大科学问题研究与工作部署建议》,为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大发展、新突破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十二五”国家和部门地质找矿工作规划制定和项目计划编制提供参考。
第二阶段,在报送部、局工作部署建议基础上,组织专家进一步凝练科学问题,撰写科学论文,形成《我国重要成矿区带主要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和找矿评价》文集,在《矿床地质》上以专刊形式刊出,并将此成果作为今后资源所科研团队建设、区带专家培养、项目负责人遴选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