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一时湿润就忘了干渴
——从当前抗旱看加强地下水勘查开发的战略意义
来源:国土资源网
作者:鲁璞
发布时间:2009-02-18
肆虐中华大地15个省市的罕见旱灾,因为近期几场雨而得以缓解——它关乎着2.76亿亩耕地、346万群众、166万头牲畜。但是,在享受“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际,一个阴影笼罩在人们心头,若是“老天”不帮忙,旱情会是怎样?再遇干旱,“甘霖”能否及时降临?
不能把“宝”押在“老天”身上!必须以战略思维,考虑我国干旱地区地下水勘查开发的长远之计。这个思想以及以往工作的成效,通过这一次国土资源部紧急部署抗旱找水打井可见一斑:2月10日,国土资源部给10个省(市、区)国土资源厅局和中国地调局系统下达指令;仅用两天时间,中国地调局组织直属单位和7省地调院、环境地质总院专家,提出了国土资源部抗旱应急方案,绘制出受旱区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布图和应急地下水源分布图;在本次受旱区圈定了141处可用于集中供水的地下水水源地。地质专家们给出信息:通过挖掘地下水资源潜力,适度运用地下水储存量,每天可增加开采量约1000万立方米。在久旱之地,是多么重要啊!稍稍有点水文地质常识的人都知道,上述举动决非一日之功。它源于国土资源部门几十年的调查研究、资料积累与分析、地下水动态监测与预警等基础性工作。虽然目前地下水的使用仅占我国整个水利总量的20%,但是在常年受旱的北方平原地区,却一直占重要位置。河北省邯郸市水利部门负责人就称,受水文和地质条件限制,该市地上、地下水源缺乏的山村,基本上靠天吃水。水文地质专家们认为,近期虽然下了几场雨,但旱情的基本面没有逆转。因此,找水打井抗旱不敢轻言放松。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上述这样的意识,一阵“毛毛雨”之后,有的地方紧绷的抗旱弦松了,找水打井的紧迫感没了,更谈不上找地下水的长远之计了。这是很危险的思想。据有关方面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约有2.3%因水危机而消耗;农村地区有约3000多万人无法喝上干净安全的饮用水;占我国全部小麦收成90%的冬小麦收成因干旱无疑会比去年下降;全国660座城市中,大约有440座缺乏足够的水供应,尤其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如果,这个事实仍不能引起人们重视,当“老天爷”不再及时“赐”雨时,我们还得像今天这样临渴掘井,举“空前之力”抗旱,人心惶惶。有例为证,在北方干旱地区的不少地方,水利建设投入很大,一到冬季就大干快上水利项目,但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进行地下水源勘查开发,水利设施成了摆设。因此,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北方,加强地下水勘查开发,必须作为一项战略来规划、计划,扎实实施。据了解,宁夏南部干旱带,由于自治区地矿局实施扶贫找水计划,在3.2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探采结合成井近百眼,使30万人摆脱了“靠天喝水”的苦难。
解决水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13年底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提前6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宣言确定的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降低一半的目标。据称,2000年~2008年,全国共投入618亿元,解决了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但是,要彻底解决城乡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要根本扭转农业“靠天吃水”问题,必须要有战略眼光。其中,尤其在干旱地区要加大对地下水调查研究、勘查开发的投入,加强规划,在北方干旱地区,尤其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