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21日, 记者参加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召开的地调科研成果展示会,耳闻目睹了他们2008年项目成果展示,令人振奋。该中心落实温家宝总理两个“更加”,将地调成果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体现了地质工作强大的生命力;他们注重业务建设,将地调与科研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地调成果的水平和实用性;他们有胆有识抓大项目、创新机制、出大成果,培养人才,可谓是亮点多多。
亮点一:“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获得了国土资源部2008年度科技成果一等奖。已完成的“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重大项目,曾两次被评为中国地调10大新闻之一,2006年获 “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优秀项目”称号,2007年获国土资源部优秀找矿项目(一等奖),2008年再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鄂尔多斯项目的成果引起甘陕蒙等省区政府的关注,纷纷与中国地调局合作在其行政区内深入开展地下水资源勘查。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共同出资2800万元 ,对其中的20处水源地进行了勘探,部分水源地供水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共同出资5000万元,对10处大型以上水源地开展了进一步勘查评价,目前外业工作已全部结束。甘肃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共同出资3000万元,对陇东盆地地下水开展了进一步勘查评价。
上述成果标志着西安地调中心的水工环业务领域的成果已被业界高度认可,水工环业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快车道发展阶段,初步形成了国内一流的团队和杰出的领军人物。
亮点二:天山及邻区晚古生代大火成岩省的创新认识,得到了国际学术界认同。该所科研人员,依托地质大调查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令人信服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证明了天山及邻区C-P1火山岩形成于大陆板内裂谷环境,分布范围广,构成了规模宏大的大火成岩省(LIP)。“天山大火成岩省” 是继“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之后第2个得到国际地学界承认的中国境内分布的大火成岩省。Bryan和Ernst(2008)在他们最新编制的“全球大火成岩省分布图”上已经正式标出“天山大火成省”的位置和范围。Pirajno等(2008)在他们最新发表的论文中,正式对“天山大火成省”予以肯定。“天山大火成岩省” 的发现和确立,无论是对基础地质理论和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还是对矿产资源的寻找、勘查和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天山及邻区已知的全部89个大中型金属矿床中,近70% (61个)金属矿床的形成与该大火成岩省形成时的火山-岩浆效应有关。
该成果标志着西安地调中心紧紧围绕区域内重大地质问题,在世界学术舞台上有了自己的声音。
亮点三:作为技术支撑,积极推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和青海省、局地质勘查合作,西北地区地质勘查工作新机制初见端倪。2008年,西安地调中心积极推进、落实徐绍史部长关于积极探索中央、地方和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地勘基金有机衔接,积极推进地质找矿、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矿业权配置紧密结合,持续推进构建地质勘查新机制的要求,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大项目、大成果的总体部署,立足于实现西北地区重要成矿带找矿重大突破,成功促进国土资源部与新疆、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青海两省区合作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勘查工作。目前,新疆 ( “358” )和青海项目办公室在西安地调中心设立。两省区八年合作的总体实施方案和2009年度工作方案已基本编制完成。
西安地调中心作为西北地区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机构,在新的矿产勘查工作机制形成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为实现西北地区找矿重大突破奠定了基础。
亮点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大幅度的延伸和拓展了服务领域。为了进一步探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资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合作开展“鄂尔多斯盆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工作。通过4年的勘查,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查明了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地下水资源总量,新探明20处水源地;研究了植被生态与地下水的依存关系,评价了地下水开发引起的植被生态风险;开展了采煤对水资源影响区划,提出了煤采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提出了东线应急调水的水源方案,实施了水源勘查论证;通过原位试验,对高泥沙河水和傍河取水获得了集水构筑物设计参数;构建了地下水模拟和水资源优化管理模型,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立了地下水动态实时监测与远程传输网络,为能源基地建成111眼供水井;建立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水资源优化开采与联合调度决策支持系统。
西安地调中心用己所长,用水工环地质科学技术直接为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在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体现了地质工作不可或缺的作用。
亮点五:北山地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资源基础地质调查,发现了与烃源岩有关的油气藏显示。正在开展的“西北中小盆地油气远景调查”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基础地质调查专设项目,2007年启动,经过两年的工作研究,目前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发现石炭—二叠系多套厚度可观、生烃潜力良好的烃源岩系,获得了与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有关的油气藏赋存的信息,首次对银-额石炭—二叠系残留厚度、分布及埋深进行了解译。认为区内石炭—二叠系残留厚度大,石炭—二叠系残留厚度一般500m~3000m,最厚达5000m;分布范围广,生烃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该项目成果表明西安地调中心在油气勘查方面迈出了扎实的一步,该项目工作区已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新区、新层系、新领域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有望取得突破的重点地区之一。
亮点六:中亚周边“走出去”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国际合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经过三年努力,西安地调中心已建立了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关系。与吉尔吉斯斯坦地矿署、塔吉克斯坦塔吉克地质部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巴基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以进行了深层次沟通;拓展了合作对比研究区域,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的中吉天山成矿带,拓展到与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合作对比的兴都库什-西昆仑成矿带;编制了各成矿带地质矿产图、地质构造图、成矿规律图等系列基础图件;通过编图、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提取以及典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类比,圈定了一批有找矿价值的地球化学找矿异常靶区。
西安地调中心在中亚周边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为中国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在吉尔吉斯勘查投资提供了基础地质信息资料,为他们 “走出去”建立了服务平台。
亮点七:北山成矿带国庆钨矿勘查取得突破。该中心在开展“北山重要成矿带找矿疑难问题综合研究”项目中,对成矿预测的成矿有利地段进行野外检查,在前人找矿空白区发现了重要的钨矿化线索,经初步调查评价发现了钨矿体,并根据发现的时间命名为“国庆”钨矿。而后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重点投资勘查的固体矿产项目。经2006-2008年勘查评价确定矿化带长1.5km,宽200-500m,初步圈定6个钨矿体,显示了良好的找矿前景。西安地调中心的这一找矿发现,是区域成矿综合研究、区域矿产远景调查和矿区地质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取得的一个成功的找矿范例。
亮点八: 持续开展的综合研究项目,形成一批重要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成果。近年来,该所持续承担的“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综合集成”和“西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及数据更新” 项目,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西北地区最新最全的基础地质资料。其中包括系列基础地质图件、系列成矿地质背景图件,系列岩相—古地理图件;建立了较完整的西北地区基础调查数据服务系统;并在扎实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一些重大地质问题和疑难地质问题提出诸多新的认识;出版了《西北地质概论》、《昆仑及邻区地质》和《祁连山金属矿产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重要专著和图件。
西安地调中心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成果,不仅使他们在区域地质研究学术领域走在前面,而且使他们高屋建瓴把握西北地质工作大局,为合理部署地质工作科学管理地质项目奠定了基础。
亮点九:申请获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该中心2008年申请获准“西天山西南缘那拉提段古生代花岗岩成因及对天山洋陆转换的制约”、“青藏高原冈底斯及其以北地区中-上二叠统不整合地质意义研究”和“矿渣型泥石流启动机理及临界条件研究”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多来年申请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最多的一年。它标志了该中心业务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地质科技人才成长起来,表明他们地质调查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地质调查成果理论提升的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亮点十: 申请获准设立 “西安地矿产研究所科研博士后工作站”。依据该中心地调科研项目的重大进展,申请获准了国家人事部批准的“西安地矿产研究所科研博士后工作站”,建成了中国地调局直属单位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究将主要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国家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为依托,促进地调科研成果转化。其目的是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人才与项目相结合,形成以中心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的面向社会的地质科技创新体制,使地质科研成果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它标志了西安地调中心人才的培养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创了大区中心培养高层次学术带头人、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