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上海北京等第一批城市地质试点项目成果通过评审

来源:地调局 发布时间:2008-12-17

    2008年12月5日和1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分别与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组织有多位院士和国内顶尖科学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与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的上海城市地质调查与北京城市地质调查项目进行了成果评审。两个项目顺利通过评审,评为优秀级,其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上海城市地质调查项目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对上海50年地质成果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全面系统、开放共享、动态更新的上海城市地质数据平台,实现了对上海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面沉降、海岸地形、遥感等多源、海量、异构地质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组织与管理;利用30多万个钻探资料,结合地球物理勘查成果,首次建立了上海三维基岩地质、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结构模型;重新厘定和统一了上海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划分系统,将上海地质调查和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水流—一维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和实时动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和上海地铁、高架桥梁、防汛墙等生命线工程安全预警系统,实现了地面沉降防治与城市安全的结合;首次系统开展了上海城市地质环境容量评价研究,建立了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重点进行了地下水环境容量、地球化学环境容量和城市建筑容量评价,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评审委员会为: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三维地质数据管理与可视化、地面沉降预警与防治研究、地下空间与地质环境容量评价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围绕首都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城市地质问题,在基础地质研究、地质资源保障、城市地质安全、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利用可视化技术,建立了前新生界地层、新生界地层和工程建设层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获得了北京平原区表层土壤、深层土壤高精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数据,查明了土壤养分和营养微量元素的丰缺现状,系统开展了农田生态系统地球化学评价,为农田基本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利用遥感技术与野外地面调查的方法,完成了北京平原区的生活垃圾场现状调查;对地下水水质、地热资源、平原区主要隐伏活动断裂的地壳稳定性、山前冲洪积扇平原区地质环境质量等进行了调查和评价;评审委员会为: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上海和北京各自研发了一套技术领先、适用面广、操作方便,具有自主版权的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了基于多源海量数据的三维地质结构建模、地质过程模拟和空间分析评价,构建了城市地质研究、政府决策和公共信息发布的三维可视化信息平台。系统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实用性强。其中上海城市三维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实现了对上海历史以来形成的成果资料的全面管理,并建立了有效的数据更新机制。该系统已经纳入上海城市规划系统,使地质工作融入城市发展的主流程。
    评审会上,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张洪涛作了重要讲话,特别强调了城市地质调查项目真正体现了温家宝同志提出的“地质工作必须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指示精神。城市地质调查开创了国家与地方新的合作机制,搭建了多资金投入、政府结合、院校科研单位共同参与的合作平台,突出了地质调查与评价成果的应用性、科学性。从取得的成果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中体现中城市地质调查试点取得了成功,为开展下一轮城市地质调查树立了典范,积累了经验,初步建立了方法技术体系。张洪涛同时指出,优秀并非完美,结题并非结束,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地质报告成果,总结城市地质调查方法技术,并在已有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对项目成果进行开发延拓,更好地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