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兴地矿人才的基地
——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张锦高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金小平
发布时间:2008-12-16
2003年,面对西部地矿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以“为谋求人类与地球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己任的中国地质大学响应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提出了成立西部地矿人才培养基地的构想。五年过去了,这一构想不仅变成了现实,而且结出了丰硕成果。这样辉煌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为此,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张锦高教授。
地质大学的西部情怀
寒暄过后, 张锦高便说:“西部大开发的地矿单位迫切需要专业人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校在2003年9月26日成立了‘西部地矿人才培养基地’。国土资源部、国务院西部办、中国地质调查局、湖北省政府、共青团湖北省委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地矿单位给都予了高度重视。同时,我们又实施了‘西部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从此开始了面向西部培养优秀地矿人才的探索与实践。2004年,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会,西部多家地矿行业企业积极参与。2005年6月, 261名志愿服务西部的毕业生给温家宝总理写信,表达了他们到西部去的热情和决心,得到温家宝总理的肯定,总理作了重要批示。”
记者了解到,2006年、2007年,他们连续两年召开了高峰论坛,讨论了地学人才培养与国家资源战略,地矿行业发展与毕业生成长及地调、矿调人才培养方案,并达成了共识。2008年1月,教育部在中国地质大学建立了“地学类研究生创新中心”并举行了揭牌仪式。同时,该校在理论层面、政策层面、教育教学改革层面和管理服务等方面探索了面向西部培养优秀地矿人才的模式,并把为西部培养优秀地矿人才纳入了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张锦高向记者介绍说,2006年是推动全校面向西部培养优秀地矿人才的重要一年。这一年国家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资源、能源战略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2006年2月18日,学校牵头在武汉召开了促进地矿油人才培养工作研讨会,随后学校更加明确了“以满足西部地矿行业人才需求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服务西部意识为重点,以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以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支撑,以构建输送毕业生到西部地矿单位就业渠道为保障” 培养模式,从而使为西部培养专业的步伐又迈出了一大步。
满足需求的专业模式
在采访中,张锦高说:“面向西部培养优秀地矿人才,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基础。我校每年通过教学研究立项的方式进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每年拿出20万元通过立项资助8-10门课程。目前有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等36门专业课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其中矿床学、古生物学、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户外运动等1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据了解,该校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等10个专业已进入“质量工程”,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同时,该校还建设了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10个省级品牌专业。
据张锦高介绍,学校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野外实践动手能力,十分注重建设野外循序渐进的实习体系,不仅从认识实习、综合实习到生产实习,进行了系统训练,而且建立了北戴河、周口店、秭归等6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以及55个校外实习站点和47个稳定的产学研基地。同时,该校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野外区调“老三件”向“新三件”的技术延伸,完成了实习区第一代数字化的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电子报告及空间地质信息系统等。
张锦高向记者介绍说, 每年暑期,三年级学生都会跟随导师到野外结合科学研究或生产任务进行生产实习训练。他们到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等西部地区参加了地质调查项目,进行了区域地质调查填图,如西藏南木地区1:5万区域矿产调查项目,云南省个旧市大东深部铜锡矿床接替资源勘查,内蒙1:5万锡林浩特、种蓄场桃林塔拉分场幅、巴音胡硕分厂幅区调项目等,这些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适应西部的思想教育
张锦高认为,适应西部人才要求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精神、扎根基层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他们特有的品格,提高在地矿行业的贡献率。
当记者问起学校的思想教育情况时候,张锦高说:“ 我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地大人精神,形成了以艰苦奋斗精神为核心,强化‘地质元素’为基点,以文艺活动为载体,以特色体育为品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学校先后编撰了《山花烂漫》、《中国地质大学四十年校友畅言集—江山作证》、《地苑赤子—中国地质大学院士传略》、《支点—地大百名教授谈人生》、《地大学子谈人生》等书籍,传承 ‘地大人’精神,学生阅读后深受教育,鼓舞了一批毕业生积极到西部及生产第一线就业。”
张锦高说,为面向西部就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使同学们了解西部,感受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快速发展,学校经常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走进西部切实了解西部的真实现状,从而为就业选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资源勘查工程专业05届毕业生方伟同学签约新疆塔里木油田后说:“2003年8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地大学子西进工程’,去塔里木油田参观学习了5天。看到、听到的一切使我认定,塔里木油田公司是我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
特色人才的培养体系
张锦高认为,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识广博的拔尖人才、创新人才和特色专业人才,不仅可以满足单位对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地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他说:“我校以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国土资源部资源勘查工程工科基地班、地矿类专业实验班为依托,并通过实施‘李四光计划’、‘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挑战杯竞赛计划’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记者从张锦高校长那获悉,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班人才培养特色鲜明,5年来,在校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33人次在全国英语竞赛中获奖,11人次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3人分别在第七、八、九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二等奖,2人获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4人获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奖;基地班学生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在已经毕业的9个基地班中,先后涌现出了3个“全国先进班集体”,1人获得“全国三好学生”,1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国土资源部资源勘查工程工科基地班,通过近12年的建设,研究生录取比例一直保持在75%以上。
“李四光计划”主要突出基础理论学习、科学素养培养、实践(实验)技能训练,学生修完各类规定学分可以毕业。据介绍,自2007年实施该计划以来,已有61名同学被选入“李四光计划”进行培养,其中地矿类专业学生约占50%。 今年,该校又实施了“地调矿调特色人才培养计划”,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他们以国家实施的新一轮国土资源、海洋地质大调查为契机,紧密结合地矿、地调实际,依托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学科优势,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的育人方式
张锦高介绍说,为地矿单位制定的本科生定向招收定向就业制度,是解决人才矛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张锦高说:“自2003年开始,学校先后与内蒙古地勘局、陕西地勘局、甘肃地勘局、甘肃有色地勘局、青海地勘局、新疆地勘局、贵州地勘局、西藏地勘局、新疆煤田局等15个厅局级单位签订了定向培养协议。”
研究生定向培养制度是为西部地区构筑地学研究生人才高地而制订的另一项制度。学校尽量为用人单位着想,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经常组织教师到单位集中授课。毕业答辩时,组织评委到单位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张锦高说,研究生定向培养制度,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地矿单位专业人才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校还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鼓励学员进一步提高自己。他们鼓励工程硕士班的人员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对正常达到统招录取条件或通过享受国家优惠政策达到统招录取条件的考生,经单位同意纳入委培计划,享受统招政策;对年纪较轻、英语基础好的专业骨干人员,鼓励其参加全国统考,纳入委托培养计划或统招计划,他们可以与工程硕士班的同志共同编班;对于业绩非常突出的专业骨干,学校采取单独命题的方式,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对于已经取得硕士学位的专业骨干,学校鼓励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张锦高介绍说,近年来,学校先后为贵州地勘局、新疆地勘局等15个厅局级单位共培养地质工程硕士400余人,有50余人继续攻读了博士学位。
张锦高说, 2003年10月,学校便开始实行了“西部高水平人才计划”,对志愿服务西部的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攻读统招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定向用人单位就业。它既满足了毕业生志愿到西部地区就业和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愿望,又满足了西部地矿单位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最终实现了双赢。
面向西部的就业服务
张锦高认为,为西部输送大量地矿类专业人才,必须加强与西部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联系,畅通招聘与输送等渠道,提供周到的服务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
张锦高介绍说, 自2004年6月14日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会成立,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会员单位同学校加强信息交流,不仅有效推动了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同时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等方面的合作领域也在不断延伸,构建了学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三赢”模式。
张锦高说:“为了满足地矿类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采取了公开选拔低年级地矿类专业学生,由单位提供四年学费或给予一次性就业奖励,学生毕业时到单位定向就业的制度。这种人才输送模式,一方面,可以向基层单位和艰苦行业输送了一些急需的人才,保证了基层单位和艰苦行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另一方面,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解除了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后顾之忧,真正做到了学校、企业、学生‘共赢’”。该制度自2004年开始实施,首批为江西地勘局、甘肃地勘局等单位选拔了15名学生。
学校为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就业,在优秀毕业生评选中,把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作为优先条件,在毕业典礼大会上给予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每年为每一位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发放纪念品,对他们自愿服务西部和基层、奉献青春的实际行动给予鼓励。张锦高说:“学校还建议西部及边远地区的单位在学校设立就业奖学金,截至目前,先后有内蒙地勘局、辽河石油勘探局等单位在我校设立了就业奖学金,如辽河石油勘探局2008年接收了我校14名毕业生,每人给予了1万元的奖励。”
谈到五年来的成绩,张锦高校长自豪地说,现已有2122名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其中研究生462名,本科生1660名,涉及59个专业,其中西部急需或地矿行业需求量大的18个专业毕业生1058人,占63.7%;到西部地矿单位就业的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石油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七个地矿类最重要的主干专业毕业生599人,占同期到西部就业毕业生总数的36%;而1998年至2002年五年间,仅有209人,可见学生去西部就业已呈大幅增加之势。
最后,张锦高校长说:“学校作为国家地矿科技力量和我国地矿人才的重要的培养基地,今后我们将以更扎实的工作,为西部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