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起,北京首次实现了以城区为中心的整个平原区地面沉降的实时监测。记者从12月2日举行的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二期)工程竣工仪式上获悉,随着北京市地勘局承担的预警预报系统(二期)工程全部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首都的城市安全又多了一个守护神。
据北京市地勘局局长魏连伟介绍,这一城市安全守护神是由7个监测站、7个基岩标、55个分层标、37个地下水位观测孔、16个孔隙水压力观测孔、315个外围地下水观测孔、114个GPS监测点及100个专门监测点共同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体系,这一系统能对北京4000平方公里平原区地面沉降状况进行实时化、可视化、网络化监测。同时,也使北京首次实现了对地面沉降的量化描述,而通过这些海量数据的分析处理,更可能对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通过实施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使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
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地建设,是针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实施的。目前,地面沉降是北京市平原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据《北京市地质环境公报(2006—2007年度)》显示:全市累计沉降量大于100毫米的沉降面积达2815平方公里,已形成五大沉降区,最大累计沉降量1086毫米,已造成地下管线、交通线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和建筑物损坏,对首都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但是,此前在对这一危害城市安全的地质灾害防治,由于缺少具体的量化数据为依据,防治工作体现的也是凭经验、靠感觉的被动性特征。
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地面沉降监测防治工作,为使北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从2002年起,共投资7000余万元建设地面沉降监测网站(一、二期)预警预报系统。2002年3月18日,北京批准实施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后,北京市地勘局经过2年多的努力,于2004年7月先后在顺义区天竺、朝阳区望京工业开发区、王四营乡建成三个地面沉降监测站和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研究中心,建设工程地质孔、基岩标、分层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孔隙水压力观测孔共计53个,分别安装了自动化监测设备,实现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开展了平原区3000km2地面沉降调查。同时,新建外围地下水动态观测井39眼,进一步完善了外围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初步建立了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系统框架,为北京市地面沉降防治以及全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但是,由于一期工程监测站少,不能覆盖全部沉降中心区,监测网密度较低,尚不能满足监测研究的需要。2006年6月,北京市地勘局向北京市发改委提出建设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二期)的立项申请,8月23日,北京市发改委同意由北京市地勘局组织实施二期工程。到今年9月30日,又先后建设完成了昌平区八仙庄、顺义区平各庄、通州区土桥(张家湾)以及大兴区榆垡4个地面沉降监测站,在已有14个地面沉降GPS监测点的基础上,又建设了100个地面沉降GPS与水准一体点、100个地面沉降专门监测点,布设10个INSAR地面角反射器;在原有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基础上,在空白区建设了5组15眼地下水位动态监测井。二期工程完成后,标志着北京建成了覆盖整个平原区立体化、完善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站预警预报系统。
魏连伟说,这一系统除在北京的地面沉降防治上具有重大意义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他说,随着这一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建成和投入使用,将为北京市制定地面沉降的防控措施,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为首都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大量基础资料和技术保障。同时,在天竺地面沉降监测站建立的集地面沉降监测、研究、国内外学术交流、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北京市地面沉降监测研究中心,也为我国开展地面沉降研究提供了多功能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