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局西部野外工作站探秘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部野外工作站探秘

来源:地调局办公室 作者:高爱玲 发布时间:2008-10-30

  有人说,他们是雪域高原的“地质120”,因为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他们组织参与和协助救援50多次,救出200余名身陷困境、绝境的地质队员,保证了地质大调查9年来上万人次在西部艰险地区的安全无恙……

  有人说,他们是野外地质工作者的诺亚方舟,9年来,他们接待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团队817个,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区域自然环境、民俗风情、交通和野外自救互救、野外生存技能及安全常识培训近千次,为世界各地地质工作者的野外考察提供了最有力的安全保障。

  他们,就是我国西部省区的野外地质工作站的工作者们。

西部野外升起的启明星

  对野外地质工作,很多人都不是十分了解。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宝才介绍:点多线长、高度流动、分散作业是野外地质工作的特点,地质工作者们常常远离城镇,处在人烟稀少、交通和通信极其不便、地理和气象条件复杂的地区,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恶劣。他们常常会遭遇到各种困难,比如高原反应、迷路失踪、遭遇雪崩和滑坡、天气突变,被暴风雪围困……此外,工作车辆遇到在野外没有燃料,在沼泽、湖泊、雪地陷车、在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纠纷等,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时常受到威胁,而城市的保障机制,如110、120等却是鞭长莫及,无法适用。

  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了,他们以履行组织实施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为主要职责。为保障广大地质调查工作者安全,首先开展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分别在野外地质工作比较集中和艰险的西部3个省区:青海、西藏、新疆设立了西宁、格尔木、拉萨、乌鲁木齐、喀什5个野外工作站(分站),作为地质调查安全保障的前沿哨所。

  野外工作站不仅配备了专用应急救援牵引车,建立与地质调查项目组联络专用无线电电台等通讯网络,还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与应急装备建设,开展地质调查野外作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服务。野外工作站的设立,为野外地质调查人员在危机时刻提供一份可能的有力保障。

协作构建的快速救援机制

  目前,野外工作站的主要职责包括:负责所管辖地区野外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工作;负责对进入管辖区内的地质调查项目组和人员人身安全保障条件进行检查、监督、培训;负责管辖区内野外地质调查应急通讯网络管理,建立与保持野外一线通讯;负责协助办理地方政府、驻军、边防机构要求的有关证件,或协调关系;协助做好地质调查组的后勤保障工作。

  野外工作站的职责中,协助、协调成为他们救援工作任务的一大特点。大家都知道,青海、西藏、新疆3个省区是我国雪域、荒原、沙漠、戈壁、高山面积最多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1/3,人口却不到1/20。在这样的区域部署救援机构和实施救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不调动整体资源,实施野外救援无疑纸上谈兵。

  所以,野外地质工作站从开始设立,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作为中枢神经,主要发挥调度、指挥、协调的作用,这一点很好地解决了可控制资源不足这一问题。王宝才副局长说:野外工作站虽然人员不多(主要任务是保障这个工作站的正常运转),装备简单,但它的功能十分强大。野外地质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资源保障,从国土资源部到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

  单就地方而言,大量地质工作人员进入野外,调查资源、探明储量、研究环境等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和机遇,各级地方政府非常愿意提供协助。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与3个省区的政府、国土资源厅都建立有联合救援的协议,使野外地质救援从开始的单打独斗,逐渐升级到政府介入,最后发展成为现在的各方面协作、共享实施;从协调各种关系到调配地方部门的救援装备,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调用军用直升飞机参与救援,大大提高了野外工作站的救援效率。

  2000年,山西省地质调查院一名高级工程师在高原上工作时,高原突发性心脏病发作,当时情况十分危急,野外工作站紧急支援,派出一架直升机,结果,这名工程师得救了。

  野外救援的实施还有一个重要环节——管理。在相关区域进行野外工作的人,首先要去工作站进行登记,将要去哪里工作,待多久,如何联系,人员和装备情况等等,都要进行详细备案。工作站了解相邻地区有无其他工作组,如遇困难,首先请相邻工作组前往支援,互相救助,争取时间,如果不行,会通过地方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前往支援,目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创造最高的效率。

  协作与资源共享这种救援理念及救援机制在国外已非常流行,但国内目前很多部门还都习惯“各自为政”,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因此我国协作救援机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地质工作者的生命防线

  野外工作站成立9年来,组织、参与和协助救援57次,救出200余名身陷困境、绝境的地质调查工作者,有力地保障了地质调查工作9年来上万次的安全无恙。

  也因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始终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关怀。200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批示:要关心爱护科研人员,努力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2002年,财政部拨款1000万元,采购了野外工作应急装备514台/套,野外工作服600套。

  中国地质调查局人事教育部有关负责同志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两件令人难忘的救援案例:

  2001年6月29日下午,拉萨野外工作站接到一个项目组的求救电话,该项目组7辆工作车(1辆东风货车、6辆北京吉普车)在西藏安多县色务乡工作区全部陷入沼泽地和冰河中,请求工作站前往救援。

  情况紧急!拉萨野外工作站立即召开会议研究救援方案。根据遇险情况,此次救援行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动用高性能的牵引车,而当时工作站尚未配备这种车辆。经了解,“西藏1:25万桑桑幅、萨嘎幅、吉隆幅区调项目”工作组的牵引车当时正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昂仁县桑桑工区进行野外作业,距拉萨500多公里。拉萨野外工作站立即与其电话联系,说明情况,获得了该项目组的理解和支持。拉萨野外工作站迅速组织了由拉萨野外工作站和该项目组组成的救援小组,于7月1日清晨赶往车辆遇险地点。

  当时,青藏公路109国道正在全线改扩建,从拉萨到安多县的500多公里路段90%以上的道路需要绕道行驶。离开109国道前往色务乡的方向几乎没有路,而且还要跨过最宽150米、最窄也有50米的6条河流,翻越2座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穿过大片凹凸不平的高原冻胀丘地带和沼泽地。更不凑巧的是,连日阴雨连绵,使原本就糟糕的路况更是雪上加霜,有的路段每小时行驶不到10公里。待救援小组赶到项目组被困地点时,已是7月3日下午6点多了。

  救援小组的同志们顾不上喘一口气,立即用牵引车拖救被困车辆。可就在3台车辆先后被成功救起后,牵引车却陷入了沼泽地。

  看着暴露在淤泥上仅1/3的轮胎,大家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天就要黑下来了,高原夏季的昼夜温差很大,人们露天过夜很容易感冒。野兽也会趁着夜色出没,还有噬血的昆虫出来肆虐。如果在这里耗上一夜,不仅延长了车辆被困时间,人员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于是,在一束微弱的手电光照射下,所有人都投入了战斗。有工具的使用工具,没有工具的用木板、铁棍,一点一点从烂泥中挖车轮。成群的昆虫攻击着大家的身体,远处野兽的嚎叫刺激着大家的神经,汗水浸透了衣服,冷风一吹瑟瑟发抖。这时的大家只有一个念头:以最快的速度拖出牵引车,让所有人脱离陷境!整整一夜过去了,当草原东面天际泛出一丝鱼肚白的时候,牵引车终于脱离了“泥海”。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很快又把剩余的车辆全部拖出!

  当阳光洒满草原的每一个角落时,一行人终于踏上了归途。

  对我们来说,这样的救援案例更像是故事,但对于野外工作站的同志们来说,这就是天天需要面对的工作。可以说,每一次救援都令他们终生难忘。多少次几近要付出生命的紧急援助,多少次受冻挨饿的冰山抢险,而又有多少次不为人理解的误会,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为了野外地质工作伙伴,都是值得的。

  野外工作站筑就的坚固保障,使地质工作者们更加勇往直前。

每一次救援都全力以赴

雪中修车

(本文摘自《现在职业安全》2008年第10期。《现在职业安全》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