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地质科技,阻击石漠化

水、土———石漠化治理的两个方面都和地质工作密切相关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何毓敏 发布时间:2008-09-03

       ●贵州地矿局通过实施示范工程,让50万老百姓喝上了清洁水,解决了20万头牲畜饮水和5万多亩耕地灌溉问题
       ●石漠化预警预报系统,能为石漠化预警预报圈定有效的空间靶区 

   2004年夏天,当昼夜涌水量达800吨的清澈甘甜的地下水从管道抽出来,祖祖辈辈过着“滴水贵如油”的生活,只能在石头缝里种庄稼的普定县陈旗堡村数千村民,高兴地放起鞭炮,孩子们围着喷涌而出的水流嬉戏,像过节一样高兴。
  日前,记者再次来到陈旗堡村采访,看到四处山清水秀,稻田葱绿,一派生机勃勃景象,甚至怀疑自己走错了地方。而这,只是贵州省地矿局采用首创的“石漠化治理地学模式”,成功实施示范工程,改善喀斯特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袁道先院士强调,治理石漠化一定要以地质为基础,以水为龙头,抓好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
  石漠化,我国南方湿润石灰岩岩溶地区所特有,是在脆弱的喀斯特地貌上形成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继西北地区沙漠化和黄土地区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贵州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有着全球最大的集中连片岩溶分布区,石漠化面积以每年2%-3%的速度扩大,涉及74个县市,面积达3.25万平方公里。在全国确定的100个综合治理试点县中,贵州省就占一半多,达55个县。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系统,不仅制约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百姓有限的生存空间。
  长期致力于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质环境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文地质学家袁道先,先后10多次深入贵州石漠化严重地区考察。
  依据地质理论和贵州现实,为治理石漠化开出“药方”:“石漠化治理要高度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土,二是水,两者都和地质工作有密切关系,一定要坚持以地质为基础开展治理工作。特别是水,是石漠化治理中的龙头,必须高度重视地下水资源勘查开发。”事实正是如此,贵州省17.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至今尚有1300余万人缺乏饮用水,800余万亩土地缺水灌溉。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地只剩下大片大片裸露着的白花花的岩石——石漠化。
  以两个大地调项目为依托,贵州地矿局首创“石漠化生态环境治理地学模式”,标本兼治石漠化
  几十年来,贵州地矿局一直没有放弃过对包括贵州在内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和研究,在上个世纪基本查清了贵州省内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和以石漠化为主的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等。
  石漠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一轮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将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作为重点。因此,从2003年开始,在中国地调局的统一安排下,贵州地矿局所属贵州省地质调查院开始组织实施《典型流域地下水调查与地质环境整治示范》、《岩溶石山重点地区地下水与地质环境调查》。以上述两个大调查项目为依托,通过大量的地质环境调查和综合研究,项目组首创性地提出了“石漠化生态环境治理地学模式”,成功从地学角度实施两个地质环境综合示范工程,为改善示范区生态环境建设探索了一条标本兼治之路。
  贵州地矿局副总工程师王明章告诉记者,“石漠化治理地学模式”是指根据贵州地质地貌类型,划分岩溶峰丛洼地、岩溶峰丛深洼区、岩溶谷地等多种类型,在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从而选择不同的找水方法,达到彻底解决百姓吃水、农业用水难题,彻底治愈“石漠化”的目的。
  “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是岩溶地区普遍现象。因此,项目组选择地貌相对平坦的岩溶峰丛洼地,实施地下河流域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平塘县塘边村有一条地下河叫巨木,水量丰富。项目组通过拦蓄巨木地下河水,形成地下成水库,并引水上山进行梯级开发,解决了平塘县塘边村5000多人和10000余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缓解了6000余亩耕地灌溉问题。结果表明,示范区水稻产量增加150千克/亩,油菜籽产量增产14.7千克/亩,仅农业生产一项实现经济收入144.78万元。
  在地质地貌有深切河谷的岩溶谷地,项目组在陈旗堡则选择了实施示范机井。打出的一口昼夜涌水量达800吨的水井,不仅解决了全村2000多人和16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同时为1230多亩耕地的灌溉提供了水源,为植被生长和植树造林提供了水源。
  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峰丛深洼区,项目组采用的是开发表层带岩溶水形成小水窖的方法。
  200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桂林岩溶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贵州、广西、云南、湖北等地的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来到贵阳,实地考察了采用“石漠化治理地学模式”进行的示范工程。专家认为,这一模式通过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的,对我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整治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据统计,截至目前,贵州局采用“石漠化治理地学模式”已为岩溶石山缺水区施工深井近100口,使50万老百姓喝上清洁甘甜的地下水,解决了当地20万头大牲畜饮水和5万多亩耕地灌溉问题,并使粮食产量得到提高。跟踪结果还显示,各示范区生态环境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整治区地质环境得到不断改善,无新的石漠化继续发生和发展。
  863项目——《西南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预警预报》出成果,石漠化也能预警预报了在开展示范工程的同时,该局还积极开展面上的科学研究。2004年,该局区调院牵头承担国家863高技术发展项目——《西南地区石漠化遥感调查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及预警预报》。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特点,课题组科技人员从综合、客观、实时、定量的角度,结合多种地面调查资料,运用多波段遥感影像,探索研究出石漠化遥感调查监测的实用技术和预警预报系统。该系统实施两次以上遥感现状调查监测,重复获取最新颖、最实时的信息资料,通过对比分析,进行遥感图象处理和影像制作,在工作区水文地质遥感图、碳酸盐岩分布图及野外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生成岩溶石漠化变化解译草图,反复实验并确定岩溶石漠化变化分级,圈定区域石漠化易发区或敏感区;对比区分石漠化的变化动态,以人—机交互方式详细修改和解译岩溶石漠化变化草图,为石漠化预警预报圈定了有效的空间靶区。
  为进一步加强石漠化防治技术研究,该局还与贵州大学联合成立了贵州省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中心,聘请袁道先院士为首席科学家,开展经常性的科学研究,为石漠化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事实证明,石漠化不再是地球绝症。今年6月5日,贵州省省长林树森在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缺水少土‘是石漠化的基本特征,在人工干预过程中,控制了水与工的形成和分布,也就控制了石漠化的发育和空间分布,要把加强地下水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从有水源的地方长距离管道送水,作为解决石漠化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先探后采、统筹安排的原则,从最缺水和最容易找水的地区入手,提高地下水勘查和开采的工作效率。”
  从水、土角度向石漠化宣战!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具体安排,该局数百名地质技术人员日夜奋战在地下水勘查一线,在去年完成地下水井50口,解决40万老百姓饮水问题的基础上,今年1-7月,已完成水文地质勘查6000多米,完成探采结合地下水井44口,总涌水量达超33000立方米/日,又解决了近20万老百姓饮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