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我国地质专家提出要重视深部作用与浅部成矿关系研究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滕艳 发布时间:2008-09-02
    8月22日~28日,亚洲大陆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地质—成矿响应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与会专家提出,浅层的地质成矿作用与深部的地球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密切相关,因此要重视亚洲大陆的深部地质作用与浅部的成矿关系研究。

  与会专家认为,根据我国地质发展演化历史,各地史阶段的深部作用与浅部作用的关系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即:前中生代时期主要是南—北向(似经向)动力体系作用(包括拉张、裂解作用,挤压推覆和俯冲碰撞作用等),从而导致了我国前中生代的表层构造—岩浆带以近东—西向(似纬向)为主。而中—新生代时期的动力体系明显复杂多样化:既有继承性的南—北向动力源(包括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和蒙古—鄂霍次克洋再次打开和再次闭合等);也有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动力源的俯冲;还有由于东亚大陆软流圈物质上涌而形成的我国东部一系列大中型裂谷盆地;同时有来自近东西向(似纬向)动力源而造成的近南北向(似经向)构造带,如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构造带。也就是说,在中—新生代时期,在我国境内由4个不同方向的动力源(继承性的南—北向、新生的北北西—南南东向、东部地区似纬向拉张和西部地区叠加似纬向挤压)的深部作用,从而打造了当今我国大陆浅层和表层错综复杂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和地势地貌的总体特征。

  与会专家特别指出,关于深部作用在油气田成藏中的重要性尚未引起高度重视。专家们认为,深部运动在油气田形成过程的3个阶段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烃源岩系形成阶段的拉张裂解、油气演化阶段的热力以及油气成藏阶段的挤压。

  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和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以及新疆自治区政府国家305项目办公室联合举办。来自全国120多名代表分别对岩石圈三维结构、基础地质、深部作用与构造—岩浆—成矿关系、深部作用与能源关系,南海与东海的深部地球物理特征以及地质制图技术等主题进行了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