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我国在东太平洋中脊首次发现热液喷口

这是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术所获得的重大发现

来源: 中国海洋报 作者:张宝明 发布时间:2008-09-01
    据中国海洋报报道,8月23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24日0时),正在东太平洋上执行我国第20次大洋考察第三航段任务的“大洋一号”船,经过近一周的艰难考察,在东太平洋中脊水深2700米处首次准确发现热液硫化物喷口,并获得热液硫化物(热液烟囱体)样品以及栖息在热液活动场特有的生物和微生物样品。
  此次针对东太平洋中脊热液硫化物资源的考察,是在2005年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航次发现此海区有重大热液活动异常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次考察中,科考人员首先对该海区进行走航调查获得了海底地形资料,再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6000米光学拖体并搭载MAPR浊度仪对海底进行微地形调查,获得该海底的摄像、照相以及热液浊度异常等详细资料后,锁定热液喷口,然后换用电视抓斗通过母船从2700米水深的海底获得热液硫化物样品及相关样品。
  东太平洋中脊纵穿赤道南北各1300公里左右,此海区水文环境极为复杂。洋中脊为南北走向,洋流却是由东向西,流速在两节以上。此外,由于海底礁石林立、沟壑纵横,还存在着不同的暗流或旋涡,风向与流向也不和,船舶操纵非常困难,给水下调查设备的安全以及水下准确定位带来了重重困难。据了解,国外考察船曾多次对这一海区进行调查,但都因水文环境的复杂无功而返。
  据悉,海底热液活动区主要分布于大洋中脊。由于大洋中脊岩浆活动,海水渗入地层被熔岩加热后从海底渗出,高温热液与周围冷海水混合,沉淀形成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硫化物富含铅、锌、铜、金、银等有用金属,有望成为21世纪人类即将开发的重要海底矿产资源之一。此外,在海底热液活动喷口附近,通常还存在不依赖于光合作用的海底高温高压热液区生态系统。这一极端环境下形成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已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此次重大发现,航次首席科学家陶春辉认为:这是国外进行多年考察但没能发现,而中国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技术获得的重大发现,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的大洋考察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而且也验证了2005年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成果。随船出海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资深教授林间说:“这一重大发现对获取热液硫化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