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质工作座谈会提出岩溶地调科研要密切结合民生
来源:岩溶所
作者:滕艳
发布时间:2008-08-22
8月4日,在桂林召开的岩溶地质工作方向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提出,岩溶地区未来的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密切结合民生问题,创建示范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切实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国西南岩溶区岩溶分布面积78万平方公里,居住人口8000万,是我国典型的“老、少、边、山、穷”集中分布区,干旱缺水、岩溶石漠化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区社会经济发展。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专题会议上,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西南八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查局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针对如何明晰岩溶地质工作主导方向,促进岩溶地质调查和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专家通过讨论,对我国岩溶地区未来的地质工作达成几点共识: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重大需求,解决百姓民生问题;选择典型岩溶水源地进行岩溶水开发工程示范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立足国家层面,根据社会需求,构建西南岩溶大项目,集成各方力量,有层次、分步骤地进行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岩溶干旱洪涝和石漠化情况调查等;重视岩溶地区基础调查,特别是主要流域的基础资料要做精。
与会专家针对岩溶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域提出了具体建议:一、以水资源、油气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为切入点,研究复杂岩溶介质结构和流体运动规律、岩溶资源的形成机制与赋存分布规律以及有效开发利用模式,建立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掌握区域岩溶分布规律,探索岩溶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协同途径。二、开展岩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运行规律及石漠化形成演化机理研究,建立岩溶生态研究基地、岩溶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石漠化治理模式与技术方法体系。三、以城市化、重大工程活动与岩溶地质环境的相互影响为切入点,揭示岩溶地质环境与不同类型人类活动的关系,建立岩溶灾害的探测、测试和评价的指标方法体系,解决岩溶区城市建设、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岩溶地质灾害环境保护问题。四、探索岩溶景观及洞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