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今年上半年地质调查取得一批成果

来源:地调局办公室 作者:于德福 刘振国 发布时间:2008-07-30
    28日在京召开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座谈会通报的情况表明,今年上半年,在为抗震救灾提供基础支撑和信息服务的同时,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八方面主要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在情况通报中,将这批成果概括为:
    一是全面推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与利用现状调查。到目前,完成潜力评价数据模型、矿产预测方法的编制,并进行全国培训推广;召开了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矿产预测、重力、磁法、化探、遥感、自然重砂、数据库维护、数据模型等专题研讨会,明确了各专题工作内容与重点。基本完成青海祁曼塔格典型示范工作。大部分省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工作已经展开,其中新疆、山东、青海、湖南等省(区)进展较快。 
    二是重点成矿区带找矿取得新进展。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庐枞地区铁矿今年施工6个钻孔,已终孔5个,均见到磁铁矿体;江西九岭地区铜矿,在马塘铜矿区施工通过剥土工程发现铜矿化带1条,圈定铜矿体2条;江苏宁镇地区铁铜矿,在大金山地区发现了多条含铜硅化褐铁矿脉;西藏念青唐古拉地区铅锌矿,在亚贵拉铅锌矿区新发现一条铅锌矿体,长1080米,厚3.6~7.2米,铅锌品位达10%;黔北地区新发现5处铝土矿矿产地;在大兴安岭成矿带等新发现金属矿(化)点和矿化线索40余处,圈定区域化探异常84处、区域重力异常20多处。
    三是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应用效果良好。江西省丰城市依据多目标调查评价成果,对全市富硒土壤资源进行了产业规划,提出了“打造中国生态硒谷”的总体框架。安徽省当涂县圈出100平方千米的富硒土壤区,其产出的稻米达到富硒米要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已系统查明上海、北京等特大城市的地下三维地质结构,建立了城市三维可视化的地学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为城市规划、地下空间利用、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等提供重要支撑。
    四是矿产资源多目标遥感调查与监测为矿政管理提供支撑。完成了内蒙古东胜煤田、山西大同、宁武煤田、河北迁安等65个矿区的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调查和监测工作,工作面积35万平方千米。在九部委组织的矿山秩序整顿治理“回头看”督查活动中,该项工作阶段性成果得到广泛利用,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五是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取得新进展。其中,华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总体上未超采,深层地下水整体上处于严重超采状态;华北地面沉降调查第一阶段工作完成;环渤海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及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中;通过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基本掌握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归纳了矿业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因子和矿山地质环境对人居活动影响程度评价指标;地质灾害调查取得新进展。
    六是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取得新成果。建阶研究又有新成绩,湖南古丈罗依溪寒武系古丈阶、广西柳州碰冲下石炭统杜内-维宪阶被国际地科联批准为“金钉子”。地层古生物取得新发现,在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中发现了丰富的海生鱼类化石动物群,填补了该地区中三叠世鱼类化石的记录空白。中国柴达木盆地资源环境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实施,目前已钻进920米,并进行了全心取样。
    七是国际合作与境外地质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马达加斯加地球化学调查全面完成,并通过评审验收,发现资源潜力较好的铁、镍等矿产地。津巴布韦援外项目已顺利开展境外采样工作。与埃塞俄比亚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编图进展顺利,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产资源图编制已划分出21条成矿带。
    八是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又有新突破。世界上首个地质GPS数字罗盘研制成功,并推广应用。升级完成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2008版)和矿产资源野外数据管理和综合处理系统(2008版)。地应力测量系统达到较高水平,在汶川地震后,及时利用地应力监测技术为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并被上海地震局等选购使用。在深部勘查技术方面,研发了大深度高分辨电磁测量仪器、高精度重磁仪器、2000米新型岩心钻机系列、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技术、航空重磁电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等多台套仪器设备(技术系统)。浅层取样钻探设备器具研制和钻进工艺方法研究,已完成30米全液压取样钻机具的改进。完成150米履带式全液压钻机第一轮野外试验。重要难选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研究取得突破,对于重庆高硫铝土矿通过反浮选工艺脱除铝土矿中的硫,硫的脱除率达到70%以上,铝土矿氧化铝回收率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