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第20航次启程
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第20航次启程
来源:广州海洋局
作者: 陈惠玲
发布时间:2008-05-26
2008年5月22日上午10:30,中国大洋协会理事长、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宣布起航令后,中国“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缓缓离开广州长洲码头,起航赴太平洋、印度洋执行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第20航次任务。
本航次科学考察将以热液硫化物和生物资源探查为核心,在上一航次的基础上,对西南印度洋脊我国首次发现的活动热液喷口区开展深入的综合性调查,了解该区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海底热液硫化物的分布,调查超慢速扩张脊微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分布,并在喷口区周边寻找新的热液异常;在环球航次发现的东太平洋海隆热液异常点和附近海域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验证热液异常并力争发现新的活动热液区,取得地质、生物样品和环境资料;开展合同区多金属结核资源详查,为圈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商业性开采的矿址任务服务;同时兼顾相关的科学与环境研究。这是我国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十一五”规划的第三个航次。
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第20航次共分为6个航段,历时250天,计划明年1月26日返回青岛,整个航程约3万多海里。调查区域远及西太平洋、东太平洋海隆、西南太平洋的部分海域和西南印度洋等。
受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的委托,第20航次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负责组织实施。航次实行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陶春辉博士担任航次总首席科学家,担任航次第一、二航段的首席科学家的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何高文博士,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肖湘博士将担任第3、4航段首席科学家。陶春辉博士将担任第5、6航段的首席科学家。整个航次的调查队伍由国内外24家单位145人参与,是开展中国大洋科学考察以来参航单位和人员最多的一次。
我国自行研制的3500米有缆的ROV机器人、生物取样器、可视箱式取样器、浅钻、电视抓斗,以及国际先进的装有侧扫浅剖多波束的深海声学拖体和科学观测锚系等高技术现代化的新设备将第一次投入到本航次调查中,成为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第20航次的一个特出的亮点,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将为海上调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使海上调查研究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通过多年的调查,到1999年,一块位于东太平洋海盆,面积为7.5万平方公里,拥有约4.2亿多吨多金属结核资源量的洋底矿区终于成为我国宝贵的“战略金属资源基地”。“九五”以来,我国还在国际海底区域进行了富钴结壳资源、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深海生物资源的探索与研究.2005年中国“大洋一号”开展首次环球科学考察。
本航次,中国地质调查局共派出下属单位的10名技术人员参加工作,其中,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共派出了6位调查人员,是参与人数较多的单位。
22日上午,中国大洋协会在广州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国家综合部门有关领导、来宾及家属专程为“大洋一号”送行。第一、二航段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何高文博士代表在欢送仪式上表示:竭尽全力,克尽职守,带领全体队员秉承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圆满完成航段任务。
背景:
热液硫化物:在海底有一些灼热的泉流喷出,先为白色,遇到冰冷的海水后,热液中的铜、铁、钴、锌、银、硫等矿物质先后沉淀,在热泉流的周围形成一系列的红、黄、棕、白、黑色的金属矿小丘,这就是海底热液硫化物。它分布在水深数十米至3500米,主要出现于2000多米深的大洋中脊和断裂活动带,主要元素为铜、锌、锰、等,此外,银、金、钴、镍、铂等也在一些地区达到工业品位。
首席科学家何高文:
地质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先后9次参加“大洋专项”航次调查,获中国大洋协会“做出优异成绩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为中国大洋协会“十五”“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与评价”子项目责任专家、“十一五”“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资源调查与评价研究”子项目责任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