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中国柴达木盆地资源环境科学钻探工程开始实施

来源:地调局科外部 作者:肖桂义 发布时间:2008-05-04

  

    2008年4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在青海省格尔木市柴达木盆地,隆重举行了“中国柴达木盆地资源环境科学钻探工程”开工仪式。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张洪涛出席了开工仪式并讲话。开工仪式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主持,项目首席科学家郑绵平院士介绍了项目总体情况。袁道先、陈运泰、戴金星、滕吉文和赵文津等院士应邀出席开工仪式,同时原青海省人大副主任宋彭生、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志勇、青海省海西州副州长单立军、格尔木市副市长任宗高和李义丹、青海省地勘局副局长杨站君等出席了开工仪式。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和青海省政府省长宋秀岩会见了参加开工仪式的全体院士和有关会议代表。
    张洪涛副局长首先代表钻探工程主持单位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向以郑绵平院士为代表的为此项工程前期做出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感谢,同时向积极支持工程实施的青海省委省政府及各级政府部门,向关心和支持工程立项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向青海盐湖集团、中石油青海油田、中国建材中心宁夏总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张洪涛副局长指出“中国柴达木盆地资源环境科学钻探工程”是一项国家地调查项目,是具有集青藏高原独特区域演化、高原湖区巨厚湖相沉积、钾盐油气资源形成机制于一体的综合研究项目。是青藏高原以资源和环境为科学目标的历史第一钻,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重大的现实影响,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关注。这一工程的实施,将为柴达木盆地资源的综合开发以及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科学依据。通过项目的实施,将重建青藏高原北部中、上新世以来的迄今最高分辨率的环境资源演变过程,揭示生物气资源、钾(硼锂镁)矿产的形成规律,发展完善陆相成烃、成钾理论,扩大我国陆相油气、钾盐找矿的区域视野,将为高原隆升、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研究提供合作研究的最新全球地学平台。
    中国柴达木盆地环境科学钻探工程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合作。希望承担项目工程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指导工程,增强历史责任感,发扬优良学风,精益求精、精诚合作,通过工程出世界一流创新成果,通过工程培养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通过工程促进青海经济的发展。
    该工程是2008年开始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主要目的在柴达木盆地实施一口资源环境科学探井,设计井深1200米,全孔取心。通过沉积学、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测井及地震资料六个方面,进行多学科、多指标综合分析,重建柴达木盆地中、上新世以来的较高分辨率的环境资源演变过程和机制,以及生物气资源、钾(硼锂镁)矿产的形成、分布规律。建立柴达木盆地盐湖区上新世—第四纪高精度沉积层序和年表,揭示盐湖—咸水湖地下微生物结构、生物生气条件、地质演化和保存条件与勘探前景等。 
 

图片来源:地科院矿产资源所  徐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