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提升

来源:地调局 发布时间:2008-04-21

随着三峡工程蓄水,库区一些老滑坡复活,重庆巫山新城成了滑坡多发区。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建立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示范站,严密监视滑坡的“一举一动”——

    如今,居住在巫山新城的人们不必再为频繁发生的滑坡头疼了。因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实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项目,在重庆巫山建起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示范站,将这里滑坡的“一举一动”严密监视起来。

    监测,瞄准巫山新城地灾高发区典型滑坡
    200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与示范》项目,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高新监测技术引进消化,结合自主研发创新,解决实时监测系统建设中的各项关键技术难题,实现实时监测目标,并建立实时监测示范基地。地点选在了三峡库区的巫山,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具体实施,重庆市巫山县国土资源局、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参加。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之所以选择巫山,是因为随着三峡水库的蓄水,三峡库区一些老滑坡复活,灾害数量、规模急剧扩张。而巫山新城迁建区地处川东褶皱带、川黔湘鄂隆起褶皱带和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等几大构造结合部,地质构造条件极为复杂,地质灾害高发。同时,此处滑坡发育密集,单体规模多为大~中型,成因复杂,近期变形较为显著,对新城建设、居民安全及经济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受到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极大关注。
    项目组利用3个月时间摸清巫山复杂的地质概况以及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优选4个滑坡和3座大桥进行监测。项目负责人说,这些首选被监测的对象威胁到巫山新城码头、学校和一大批行政事业单位、若干栋居民楼和一些主要公路桥梁的安全,涉及数万人。
    通过4年的连续监测,项目组取得了近300万组完整、连续的监测数据。监测结果表明,该项目监测的向家沟滑坡、玉皇阁崩滑体、四道沟邓家屋场滑坡、巫山国宾酒店前桥、巴东县沿江一号、三号桥均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而残联滑坡体暮雨路下方90~91米处的地表裂缝处,光纤应变存在明显高异常,滑体的横张裂缝呈增大趋势,滑坡总体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 根据残联滑坡变形体的特征及形成机制,项目组对滑坡稳定性分析及下滑推力计算,并采取“清方减载+格构锚+护脚墙+地表排水”方案进行了治理。

    自主研制监测仪器,撑起巫山保护伞
    示范站建设过程中,项目组引进高精度CPS、固定式钻孔倾斜仪、光纤监测技术,同时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R(时间域发射监测技术)、孔隙水压力监测仪、滑坡地下水微流速监测仪、地温与氡气监测仪、监测数据采集传输仪等一批监测仪器,丰富了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体系。
    项目负责人介绍说,TDR用于判定滑坡滑动面数量和深度;孔隙水压力监测仪用于掌握滑坡不同深度饱水度、水位、孔隙水压力、温度的变化与滑坡变形的相互作用关系;滑坡地下水微流速监测仪用于监测滑坡体的温度、微流速和含水率。针对滑坡体温度场和氡射气浓度所反映的滑坡变化情况,项目组研制了地温与氡气监测仪;针对野外长时间连续监测或实时在线监测数据的采集和传输,研制了监测数据采集传输仪。同时,依托CPRS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及Internet网络技术实现了实时化监测的目标,提升了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水平。
    巫山新城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当地居民能够在“遍地滑坡”的环境下安居乐业。

    树立我国地灾实时监测样板,打造地灾国际交流和科普教学的平台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示范站的建立,并不仅仅是对一个或几个灾害体实施监测预警工程,而是在监测示范过程中,研究、解决新仪器研制、监测数据自动采集、远程无线传输、信息自动处理及网络发布等一系列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以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案构建实时化监测系统,实现实时化监测目标,提高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示范站的建设不会随着项目任务的完成结束,而是逐步建设成为开展理论研究与新技术试验的基地,展示我国地质灾害自动化、实时化、专业化监测水平的样板,进行地质灾害国际交流、科普教学的平台。    
    据了解,今后项目组将进一步完善巫山示范站,总结示范区滑坡变形规律,研究蓄水后水位反复波动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降水、库水、地下水的转换以及对滑坡变形的影响;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变形特征地质灾害体的适宜监测技术方法,进行监测技术的耦合和监测网的优化,进一步提高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