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通过审查
来源:地调局基础部
作者:湖南省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部
发布时间:2008-03-31
引人注目的“湖南省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历时六年,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2008年1月26-2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共同组织了对该项目成果的审查。评审专家组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张洪涛研究员担任组长,专家组成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学锦、薛禹群、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以及其他地质、农业、环境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出席评审会并作重要讲话。寿嘉华同志高度评价了湖南省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取得的成就,她指出,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形成了一大批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要求进一步加大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
湖南省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于2002年启动,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出资、合作开展,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实施,省地质调查院、省地质研究所、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国地质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湖南省环保监测总站、湖南省农科院、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等26家单位承担具体任务。参与项目的各类技术人员达350人,调查范围包括广阔的洞庭湖平原和湘江下游长株潭地区,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湖南省面积的18.4%。
六年来,项目按照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和综合评价研究四个层次部署工作,相继完成了洞庭湖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及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调查、生态环境遥感调查、农作物及植被分布现状调查等,开展了农田、河流、湖泊和城市等生态系统,主要农业基地、典型异常区和区域土地资源等多项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进行了农业地质背景条件、第四纪环境地球化学演化规律、调查评价方法体系和成果初步开发应用等多项研究。共采集土壤为主,岩石、水体、大气、生物等实物样品14万件,获取各类数据210万组,编制各类基础图件和评价应用图件1000余张,提交成果报告20多份。
通过此次调查,一是查明了洞庭湖区土壤54项元素、浅层地下水34项指标的分布、分配和组合特征,建立了不同地质单元、土壤类型、地貌单元和各行政区土壤元素基准值与背景值,为地学、农学、环境学等生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二是摸清了洞庭湖区土壤和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家底”,揭示了区内存在的主要生态地球化学环境问题,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初步发现和基本掌握了洞庭湖区富硒、富多种有益微量元素、适宜种植优质茶叶、优质柑橘、绿色农产品等多类优势土壤资源,对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四是查明了农田、城市、湿地和河流各生态系统重金属污染现状和赋存状态,分析了污染来源、迁移转化途径和影响因素,评价了污染给生物带来的影响,揭示了污染发展变化趋势,为洞庭湖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奠定了良好的科学基础。五是基本查明了洞庭湖区粮油、蔬菜、茶叶、湖泊种养四类近40个主要农业基地的生态地质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产品品质及二者关系,初步评价了不同农产品适生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条件,提出了各类农业基地发展的规划建议。六是分析研究和总结了区域农业地质背景、第四纪环境地球化学演变规律,提高了区内农业地质、第四纪地质和古环境研究的程度。七是针对区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了农业合理种植和施肥、长株潭城市群功能区划、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酸化污染土壤治理改良等建议方案。八是建立了包括原始数据、实际材料和调查评价图件等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研制了包括评价目标、方法、指标、标准、模型等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体系,为社会各界利用该项调查成果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还初步掌握了洞庭湖区地域性高发病的分布特点及引发的地球化学环境因素,圈定了矿产资源找矿远景区。
专家们对提交会议的《湖南省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报告》、《湖南省洞庭湖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报告》和《湖南省洞庭湖区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报告》进行了认真的审查,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是迄今为止湖南省获取元素信息最为丰富、评价研究最为深入、应用最为广泛的一次高精度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重大成果,对湖南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三个成果报告均被评定为优秀。
该项目成果在湖南省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常德市北部富硒土壤区正在利用调查发现的富硒稻米,洞庭湖中央平原区利用发现的富钙、铁、锌、镁稻米,开展特色农产品研发。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充分利用项目成果,进行土地分等定级,优化用地结构,对已污染的农用地调整为建设用地,而将原规划为建设用地的优质土地调整为农用地。湖南省根据项目找矿预成果,开展了洞庭湖盆地周边金矿预查,已初步圈定了多个金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