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大地调,为经济社会提供多样支撑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于德福 发布时间:2008-01-07
    因为地质调查,在南海海底,首次采到高纯度且不含二氧化碳的天然气水合物;辽宁盘锦大米产区,每公斤大米增收0.4元,整个大米种植区增收20多亿元;西藏不但拥有了多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旅游新线路,更增加了多个矿产资源开发新基地……

    如果说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的数据是枯燥的,那么上述事实,则可以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地质工作对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是多么丰富和多样。2007年,我国的基础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好更多的科技支撑。

    1:5万区调、1:20万物化探调查,带出了一连串地质成果,获得了一批宝贵的基础资料

    2007年,1:5万大比例尺的地质调查,无论在北方的大漠高原,还是南方的绿色山野间,都结出了丰硕果实。人们看到,青海喀雅登塔格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图幅的完成,新发现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磁铁矿、铅锌银多金属矿点4处,铜、铅、锌矿化线索10处;湖南临湘等地的区域地质调查,新发现1条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金、钨成矿带,新发现金、钨等矿(化)点12处、铅锌金矿化点和铅锌银矿(化)点各1处;内蒙古1:5万乌兰岗等地的区域地质调查,新发现晶质石墨矿(化)点4处、非晶质石墨矿(化)点2处,其规模可观;发现铁矿(化)点5处,砂金矿(化)点5处,萤石矿(化)点2处。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主任庄育勋告诉记者,今年的区域地质调查,在全国共新发现110余处矿化点和矿化线索,为后续资源勘查提供了基础资料。

    近年来,与资源的迫切需求形成反差的是,我国缺少可供接替的大型矿产资源后备基地。正是在深入分析这一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部署基础地质调查的过程中,在加强中、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区扫面的同时,协调开展了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地质、区域矿产地质和区域地质环境调查。在重点成矿区带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和重要地质问题地区开展1:5万区域综合地质调查,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批基础地质资料。

    2007年,1:20万物化探调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找矿线索。据统计,航空物探和区域重力调查,共圈定局部重力异常155个,新发现航磁异常163处,推断断裂190条,提出了具有直接或间接找矿意义的异常104处;区域化探调查,共检查异常61处,确定矿致异常17个,14个异常中均不同程度的发现有矿化线索,其中青海雪莲湖区域化探发现的纵钦曲异常区、西藏江麦一改则区域化探发现的多玛日铅锌等5处异常区,矿化线索尤为显著。青海纵钦曲异常区内初步圈定石英脉型的铜、铅、锌矿(化)体12条,有望发现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西藏多玛日铅、锌异常通过三级查证铅锌矿化体1条,地表出露长约320米左右,宽约40米,目估铅加锌品位达到5%~10%。

    这些新发现的找矿线索,随着今后地质工作程度的逐步深化,都有可能成为我国新的矿产资源接替基地。

    600余处矿床、矿点和矿化点,700余处旅游景观……集成研究,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更贴近,更实在

    2007年2月1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成果发布会,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历时7年、投入3.4亿元、动员了国内24个省区近千名地质工作者参与的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首次实现了中国陆域中比例尺地质调查全覆盖,并且第一次系统摸清了青藏高原的自然资源状况,系统探索了青藏高原隆升和地球环境变化的关系。在填制的110幅区域地质图中,新发现矿床、矿点及矿化点600余处,新发现旅游景观、景点700余处。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组绘制的青藏高原1:150万旅游资源分布图,游客可据此选择十路进青藏旅游,“内环玩转高原”——普通百姓再也不会感到基础地质工作陌生了。

    对于始终吸引着全世界地质学家目光的青藏高原来说,它的每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沉甸甸的,更何况是集成式的成果了。

    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成果集成进一步加强,先后完成了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综合研究。编制完成了羌塘盆地区和西昆仑地区1:150万地质草图,编制完成青藏高原1:150万前寒武纪地层、新生代岩浆岩、新生代地层和古大湖等分布草图,以及新生代地质草图等。通过东部三江地区和北部秦祁昆地区集体野外现场踏勘,从整体上把握了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地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新确认了10余处地质遗迹景观点;新发现了北澜沧江蛇绿混杂岩,分别在北澜沧江和金沙江结合带的支沟中首次发现榴闪岩转石。野外调查在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中东部发现的榴辉岩带,为我国境内新发现的又一条高压一超高压变质带。

    2007年,基础地质综合研究还取得了许多成果,比如,初步建立了各大区区域地质构造格架,编制了包括以重要成矿带为单元的《中国天山及邻区地质图》、《中国天山及邻区地质》初稿、祁连及邻区地质图初稿、大兴安岭北段地质图和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地质图等。

    富硒土壤,土地肥力等级划分……地球化学,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浙江省7000多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上,生产的农产品每年可增加收益30多亿元;四川省成都地区划分土地肥力等级,在缺硼区喷施硼肥,改变了油菜“花而不实”的现象,花菜、莴苣、莲花白、大蒜四种蔬菜平均每亩纯收入增加120元,彭州市67万亩蔬菜预计每年增收6000万~8000万元。

    让农业增收获得如此巨大经济效益的,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计划。到目前止,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签定部省合作的项目已全部完成,共完成调查面积127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27个省(区、市),基本覆盖我国平原盆地、近海滩涂、湖泊湿地、草原丘陵及黄土高原等地区。

    从2007年开始,部省合作升格为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在一年的调查工作中,各项目组按照网格化采样方法系统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各项元素指标达54种,基本查明了我国土壤有益和有害元素的组成、类型、含量、强度及其分布的地区、范围和面积等,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土壤元素各项指标的空白。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土地质量以优质土地为主,有利于土地资源规划利用和发展绿色农业。这一成果,已成为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精细农业的科学依据。

    例如,山东省受调查土地中,99.9%属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2.7%可以发展绿色农业。辽宁省辽河流域适宜无公害蔬菜种植区4.9万平方公里,占调查区面积94%,其中适宜绿色食品产地占92%。黑龙江省松嫩平原无污染上地占97.6%,是一块肥沃优质的黑土地。浙江省适宜无公害蔬菜种植区3.3万平方公里,占调查面积87.6%,其中适宜绿色食品产地2,75万平方公里,占72.7%。江苏省土地有益元素丰富多样,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占95.2%,适合发展绿色食品产地占88.53%。四川省优良和良好级土地开展施硼试验,使特色农产品牛蒡增产达8.4%,红富士苹果增产达9.5%,棉花最高增产超过20%。山西省依据玉米、豆类种植区营养元素分布状况,开展施锌、钼试验,玉米产量增加6.37%~15.3%,豆类产量增加7.64%~11.48%。辽宁省土地缺乏氮、磷、硼、钼等元素,提出科学合理施肥方案。

    据统计,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8. 58万平方公里,1:20万区域重力调查11.98万平方公里,1:20万区域化探2.35万平方公里,1:25万多目标区域化学调查10.6万平方公里,1:5万航空物探测线6.7万公里,1:25万遥感解译253。9万平方公里,1:10万遥感解译1.38万平方公里,1:5万遥感解译7000平方公里。

    2007年,通过地质大调查的丰硕成果,人们真实感受到了地质工作正在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看到了地质工作为经济社会提供的强力科技支撑,也更加认识到,基础地质工作在我们的社会发展进步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