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在优化土地利用和服务现代农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来源:地调局基础部 作者:李敏 发布时间:2007-12-05
    在中央财政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国土资源部总体规划,先后在国土资源大调查和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中实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计划。截至2006年底,共计完成调查面积127万平方千米,涉及浙江、四川、湖南、安徽、北京、福建、江苏、河南、吉林、江西、内蒙古、重庆、辽宁、湖北、山东、上海、海南岛、河北、山西、广东、天津、黑龙江、甘肃、陕西、云南、广西、宁夏等27个省(区、市),基本覆盖我国平原盆地、近海滩涂、湖泊湿地、草原丘陵及黄土高原等地区。
     一、主要成果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是一项基础地质工作。调查按照网格化采样方法系统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各项元素指标达54种,基本查明了我国土壤有益和有害元素的组成、类型、含量、强度及其分布的地区、范围和面积等,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土壤元素各项指标的空白。
    调查表明,我国土地质量一方面氮、磷、钾、锰、硼、钼、铜、铁、锌、碘、硒等有益元素呈多样性分布特点,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和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镉、汞、铅、砷、氟及放射性元素等异常在一些地区分布,可能对我国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综合全国各地区调查资料,我国土地质量以优质土地为主,有利于各地区进行土地资源规划利用和发展绿色农业。山东省受调查土地中,99.9%属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92.7%可以发展绿色农业。辽宁省辽河流域适宜无公害蔬菜种植区49164平方千米,占调查区面积94%,圈出绿色食品产地48240平方千米,占调查区面积92%。黑龙江省查明松嫩平原无污染土地占97.6%,是一块肥沃优质的黑土地。浙江省适宜无公害蔬菜种植区33128平方千米,占调查面积87.6%,圈出绿色食品产地27509平方千米,占调查面积72.7%。江苏省土地有益元素丰富多样,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占95.2%,适合发展绿色食品产地占88.53%。四川省综合评价土地环境质量,优良和良好级占70%以上,适宜发展特色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各地区在调查基础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和保护生态环境规划方案。
    二、应用效果 
   (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依据元素分布状况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浙江省针对杭州土地重金属污染状况,提出“北菜南移,苗木东扩”,在南部清洁区种植蔬菜5000亩,在东部重金属污染区种植花卉苗木20000亩,均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辽宁省工业城市周边土地污染严重,改变“城郊型”蔬菜基地种植模式,将蔬菜产业向西部绿色土地转移,保障城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四川省在镉污染地区改种玉米、红薯及果类等影响较小的农作物。 
   (二)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各省依据有益元素分布特点种植特色高档农作物,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取得巨大经济效益。辽宁省发现盘锦大米富铁、碘、镁等微量元素,大大提高经济价值,预期年增值10亿元以上,圈出适宜种植花生的绿色土地1800万亩,预期年增值数十亿元。浙江省发现富硒土地7654平方千米,大力开发富硒农产品,仅稻米一项2005年增加收益1082万元。江西省发现富硒土地4205平方千米,种植天然富硒大米、辣椒、茶油、猕猴桃等,乐平市开发富硒山野菜,高安市开发富硒梨,市场上产品供不应求。福建省在福州地区发现富硒土地2200平方千米,茶叶、稻米及各类蔬菜为天然富硒农作物,扩大种植高档乌龙茶、七境绿茶及福鼎白毫茶等。四川省优选川芎等中药材产地,扩大栽种面积,增加出口创汇。重庆市通过土地地球化学背景研究,提出涪陵至万州为优质榨菜适宜区,涪陵白涛为优质脐橙种植区。
    (三)农田科学合理施肥。各省区根据氮、磷、钾、硼、锌等有益元素丰缺状况,进行配方施肥,提高土地产出率。四川省成都地区划分土地肥力等级,在缺硼区喷施硼肥,改变了油菜“花而不实”的现象,花菜、莴苣、莲花白、大蒜四种蔬菜平均每亩纯收入增加120元,仅彭州市67万亩蔬菜预计每年增收6000~8000万元。江苏省在缺硼地区开展施硼试验,使特色农产品牛蒡增产达8.4%,红富士苹果增产达9.5%,棉花最高增产超过20%。山西省依据玉米、豆类种植区营养元素分布状况,开展施锌、钼试验,玉米产量增加6.37%~15.38%,豆类产量增加7.64%~11.48%。辽宁省土地缺乏氮、磷、硼、钼等元素,提出科学合理施肥方案。
    (四)土壤环境治理保护。土壤汞、铅、镉、砷及有机污染物异常在一些地区分布,可能引起农作物重金属超标,引发地方病及污染人居环境,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质量问题和土壤环境治理已引起各方面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