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自然资源部组织举办了以“Get防治技能,向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say no”为主题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自然资源云讲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中心)教授陈红旗、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风暴潮专家董剑希、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啸专家原野,就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的相关知识与防治方法与观众在线交流互动。
活动现场
问: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有哪些形式?
陈红旗:在地球运动过程中,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不停地交换物质与能量,产生各种地质作用,引起地表岩土体发生变形移动,当危害到百姓生命和财产安全时,便造成了地质灾害。
我国人口众多、山区面积大,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南方地区,山区人口密度相对大,灾害风险高。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天山南北也有加剧趋势。
董剑希: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等海洋环境灾害,也包括赤潮、绿潮等海洋生态灾害,还包括海岸侵蚀、海水入侵等海洋地质灾害。其中,风暴潮、海浪和海冰灾害主要是由比较常见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比如台风、冷空气或者强烈的温带气旋等;海啸通常由海底地震或者滑坡引起。相比风暴潮灾害,海啸灾害发生频率较低,但是影响范围有时非常广,也容易造成毁灭性损失。此外,人类活动常常会导致海水的富营养化,引起赤潮和绿潮等生态灾害。
问:地质灾害有哪几种?
陈红旗: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6种。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占90%,突发性强,危害大。
滑坡是指山坡岩土体顺着某软弱面向前滑动的现象。滑坡的突出特点是分布广、发生频繁、常形成灾害链。
崩塌是指陡峭山坡岩土体倾倒垮落。崩塌以垂直运动为主,突出特点是陡坡多发,事发偶然、规模不等,猝不及防、速度极快。
泥石流是指携带大量泥沙或石块的洪流。泥石流的特点是需要水源、流域有长短、历时不同,破坏强烈。
问:地质灾害到来之前有哪些信号?
陈红旗:灾害防治两个最难的考题:一是隐患在哪里?二是什么时候发生?
识别山体隐患有三大标准:一是山高坡陡、土石松动;二是坡脚崖边、沟口谷底;三是切坡堆填、缺乏防护。大量案例表明,人类自身最大的隐患是认识不足、麻痹大意。
就地质灾害而言,80%以上由降雨引发,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十分重要。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值汛期,雨前雨后也要注意风险变化。同时,在冻融季节,黄土高原区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冰雪融水可能引发泥石流。
具体来说,滑坡的常见前兆包括:地表开裂、错落、鼓胀、树木歪斜、水位异常等。崩塌的常见前兆包括:岩体开裂、掉块、崩落等。泥石流的常见前兆包括:雨情水情异常、流水浑浊或突然断流、沟谷声响等。
问:风暴潮和海啸有哪些不同?
董剑希:风暴潮与海啸各有特点。第一,起因不同。风暴潮是风引起的,比如台风、冷空气等;而海啸是海底地震或海底滑坡引起的。第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海啸像一堵水墙,以排山倒海之势压过来;风暴潮则伴随着风、狂浪,甚至是暴雨席卷而来,风助潮势,潮借风威。
问:地质灾害与海洋灾害之间有什么联系?
陈红旗:地球是个大系统,陆海息息相关。比如,气候变暖,水蒸发量增加,带来极端气候变化,生成台风,大海里生成风暴潮,上了岸,暴雨冲刷山体,引发滑坡,堵了河,形成滑坡坝,一旦溃决,形成大洪水,造成灾害链。从青山走向碧海,首先是江河入海口,滨海地区地形较平坦,地下水开采会引起土层压缩,导致地面沉降。10年前,此类问题在长江三角洲比较严重。近年来,国家通过大力推进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情况已经有所缓解。再往里是海岸带,有海崖侵蚀,常见崩塌落石。往深海走,是大陆架斜坡,地震作用可能导致海底滑坡。可以说,防灾减灾,需要陆海统筹。
原野:其实,海底也会发生很多地质过程,如海底滑坡、海底异重流、沿岸地面沉降,这些都是地质灾害在海底的表现。因地震、火山喷发等引起的海底滑坡的发生频次也很高。实际上,15%~20%的海啸都是由海底滑坡造成的。
问:我国如何开展风暴潮和海啸的监测预警?
董剑希:风暴潮观测主要依靠潮位观测网,目前有200多个潮位观测站,都是分钟级的观测数据。此外,卫星遥感、视频摄像头等也可以开展部分观测。预报员依据潮位的变化、天气系统的发展来发布风暴潮警报。
风暴潮预报的特点之一就是预报时效比较长,在风暴潮发生前的3~5天甚至更长时间,能留出更多的防御时间。还有一个特点是发布渠道广,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短视频、新闻客户端等平台都可以发布。
原野:由于引发海啸灾害的海底地震可能发生在大洋俯冲带的任何区域,因此海啸的监测和预警主要通过“全球三张网”来开展。第一张网是全球地震监测网,第二张网是全球水位监测网,第三张网是全球海啸浮标监测网。
通过上述观测和预警手段,目前可以在地震发生后6~10分钟制作发布海啸预警信息。我国的海啸预警产品分为海啸警报和海啸信息两大类。前者表明预警区域正在或未来一定时间内将面临海啸威胁。后者分为无影响海啸通报和无海啸通报两种。无影响海啸通报表明确有海啸发生,但是对预警区域影响很小或者无影响;无海啸通报表明并未发生海啸事件或者未观测到海啸波动,其意义在于避免恐慌和谣言。
问:沿海城市和居民如何防范风暴潮灾害?
董剑希:无法阻止风暴潮发生,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就尤为重要。沿海城市防范风暴潮灾害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一是加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通过修复红树林、盐沼湿地、珊瑚礁、牡蛎礁、海草床等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生态系统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减灾功能。
二是开展海堤工程和海堤生态化建设。例如,在堤前重构湿地带、种植红树林,利用生态系统消浪弱流、固堤护岸的作用,一方面保护了堤防,一方面提高了减灾能力。再比如,在不降低海堤防潮标准的情况下,对堤身开展生态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在新建海堤时,堤型可优先采用斜坡式或多级斜坡混合式结构,以促进海陆生态系统的有效连通。
三是提高风暴潮观测、预报和风险评估能力,为风暴潮灾害风险防范做充分准备。沿海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风暴潮灾害应急和抢险工作,及时疏导群众,减少风暴潮期间外出活动,停止海上生产作业活动,加固渔业捕捞设施、养殖设施以及海上生产设施,加强巡查维护,做好防御抢险工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沿海城市面临的挑战也在加剧。一是风暴潮强度在加强;二是沿海聚集了密集的人口和各类产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增大。海洋领域法律法规、沿海城市用海规范、观测预警能力提升、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强化等诸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沿海居民要服从当地政府应急部门的安排,在发生海洋灾害时有序转移或撤离危险地带。沿海城市要加强对游客海边观潮或观浪的管理,防范危险发生。
问:如何防范海啸灾害?
原野:防灾减灾还有工作需要加强,比如兴建“端对端”(End to End)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系统,在海水浴场等人流密集区域建设应急避灾点和高音喇叭等应急疏散设施;开展高风险区海啸灾害风险区划,编制应急疏散图,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加强公众宣传教育等。
游客到海岛或者沿海地区旅游时,要牢记以下三点:第一,要关注海边和居住宾馆的海啸疏散路径指示牌和避灾点位置,观察地形,尤其是高地和稳固的建筑物或者平台。第二,要注意听沿岸高音喇叭发出的警报,感觉到地面震动或者海面上出现异常海浪时,要有序开展逃生避险,往高处或者沿着避险路线移动。第三,不能有“逐浪心理”,在收到预警或者看到远处的“水墙”或“浪墙”时不能靠近观看。
问:遇到地质灾害应怎么应对?
陈红旗:一旦遭遇灾害,尽快奔向两侧、高处和开阔地避险;到安全地方后,尽快上报(拨打当地电话或119、110);避免二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
防治地质灾害有三招。一是搬迁。面临已知的危险,能搬尽搬。建议受威胁群众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自己出资一部分,政府补助一部分,彻底避开危险隐患。二是工程治理。如果不具备搬迁条件,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开展排危除险、工程加固、植树造林等。三是规划管控。遵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从源头上控制新增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