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2018年度工作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透露,研究中心将在今年编制完成我国首个金属矿产地质环境本底调查指南,目前初稿已具雏形。
据了解,该研究中心自2017年8月成立以来,以赤峰有色金属基地为对象,按照资源基地和典型矿山所在小流域两个层次,开展了水、土等地质环境本底调查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多期遥感地质解译、无人机和快速分析等技术方法为主的本底调查方法技术组合。在全面收集、梳理、分析和总结国内外本底调查研究现状,系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金属矿产勘查开发本底调查工作指南(初稿)》。今年,该中心计划选择典型地区开展调查示范,全面总结调查技术方法,力争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后通过专家论证。
与会专家表示,本底是指未经矿业活动扰动的初始自然环境特征值,是确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生态影响程度和强度的重要基准。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本底调查,确定矿业活动对环境的扰动程度,是矿产资源生命周期全链条绿色评价的基础,对支撑绿色矿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会议还确定,该中心将启动基于矿山生命周期的全链条绿色评价,系统集成资源勘查开发全链条研究成果,支撑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实现矿产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翟裕生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院副总工程师吴丰昌作专题报告。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部室、中心学术委员会和共建单位近百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