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三江”昌宁-孟连结合带原、古特提斯研究取得新认识

来源: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 作者:彭智敏 耿全如 朱丽霞 发布时间:2018-08-01

我国西南“三江”构造带历来是特提斯演化和岩浆作用地质研究的关键地区,其中云南省双江县和耿马县之间的牛景山蛇绿混杂带剖面,出露了昌宁-孟连带特提斯洋消亡的残迹。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实施的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项目,对该剖面已进行近3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研究,初步查明该带为早古生代已经存在的原、古特提斯缝合带。该带与临沧岩浆弧之间的澜沧岩群为早古生代的增生杂岩带,并非此前认为的前寒武纪基底。最近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又取得新认识。  

近日,成都地调中心科技处发挥对二级项目技术指导作用,组织潘桂棠、牟传龙和耿全如3位研究员对牛井山蛇绿混杂带剖面开展野外调查,并就剖面中复理石建造、面理置换和变形期次等问题进行集中研讨,与项目组就澜沧岩群俯冲增生杂岩带的填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助力二级项目攻克技术难题。经过野外现场探讨,专家组和项目人员就牛井山蛇绿混杂带中各类岩块的构造属性和基质岩系的沉积环境等问题提出了新认识,对下一步工作安排和研究思路起到了方向性作用。  

一是牛井山蛇绿混杂带剖面出露大套变玄武岩、超基性岩、变质辉长(绿)岩和大理岩化灰岩等构造岩块。基质为整体无序,局部有序的砂泥岩、硅质岩组合,在野外发现砂纹层理、包卷层理和水平层理等原始沉积构造(鲍马序列DC段),证实浊积岩和深水洋盆的存在。  

二是根据物质组成、变质变形强度和榴辉岩、蓝片岩的分布,将澜沧岩群分为6个岩组,并按照基质和岩块的划分进行了图面填绘。项目组提出澜沧岩群为一套早古生代的增生杂岩系,形成于原、古特提斯的俯冲增生阶段,而不是前人认为的稳定基底岩系。  

指导专家还认为,项目组运用洋板块地层学、俯冲增生杂岩系统的填图方法,可以在西南“三江”造山带填图工作中推广,本区的填图实践具有较高的示范性和代表性。今后应当采取地调、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将牛井山蛇绿混杂带剖面打造成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和沉积地质学的经典剖面,培养年轻地质骨干的野外观察能力。  

专家与项目研讨

潘桂棠研究员做野外指导

专家与项目开展野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