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收到了一封感谢信。这封信来自青海格尔木“一品红”枸杞种植合作社,信中对由中国地调局部署实施的“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巴音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表示感谢。信中表示,该项目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攻坚克难精神,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该合作社群众的饮水水源问题,更解决了阻碍群众脱贫致富的草原灌溉水源难题,用合作社群众的自己的话讲,就是“圆了我们期待已久的草原深水井灌溉梦”。
群众实实在在的口碑和赞誉,充分体现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性,其调查成果可及时、有效地支撑服务精准扶贫和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
格尔木市是国家确定的四省(云南、四川、甘肃、青海)藏区精准扶贫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土资源部确定的地质调查精准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地区之一。其地域辽阔,人口集中分布的盆地内部平原区干旱少雨、水文水资源条件复杂。戈壁砾石带土壤贫瘠,几乎寸草不生。河流出山后的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地宽阔、水草较为丰富,是区内农耕和放牧的主要场所,已成为青藏高原特色农业枸杞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重要途径,但该地带土地盐碱化严重,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水质差,大面积为咸水和盐水,满足饮水及农业种植灌溉的淡水十分缺乏,严重影响着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农牧区再向下游的河流终端是广袤的盐湖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钾盐生产基地,湖区盐壳遍地,草木皆无,区域内地下水赋存分布的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2009年,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成立了“一品红”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带领农牧民发展枸杞种植增收创收,除了人饮水源问题外,枸杞灌溉也直接面临着水源问题。
2014年,“柴达木盆地格尔木河-巴音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立项,紧紧抓住区内的水资源与环境问题深入研究工作部署,其中把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生活生产水源问题作为了项目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之一,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把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向地下水水质水量复杂多变的格尔木市城区外围农牧区地带扩展。
2015年,项目实施过程中,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精心组织实施基础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将勘探深度向350米加深,寻找发现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以及地下淡水赋存分布规律,并密切结合当地需求对所设计的10眼水文地质勘探孔全部实施探采结合,其中8眼勘探孔揭露淡水,按5米降深统一计算,每天合计出水量1.93万立方米,矿化度0.52-0.76g/L,可直接用于当地农牧业群众饮水和农业灌溉供水。其中实施的Z5号勘探井每天自流量600立方米,矿化度0.542g/L,已为“一品红”枸杞种植合作社所使用,成为继Z7号勘探井为郭勒木德镇鱼水河村牧民彻底解决饮水问题后,又一眼及时解决地方群众饮用水难题的供水井,为该合作社200多名社员及其500亩枸杞灌溉提供了有力的水源支撑。
可以预期,其它探采结合井也将发挥效益。同时随着项目调查研究成果的不断深化,1∶5万水文地质调查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质量还将不断提升,服务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及百姓民生和脱贫致富的社会效益将不断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