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青海省中酸性侵入岩与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专著即将出版

来源:地调局西安中心 作者:宋忠宝 发布时间:2016-04-13

斑岩型铜矿是世界铜矿中最重要的工业矿床之一,全球三大构造成矿域(古亚洲构造成矿域、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成矿域)中都有大量斑岩型铜矿产出,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腹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跨古亚洲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两大构造成矿域,是中国重要的金、铜、钼金属矿产基地,斑岩型铜矿占全球铜矿总储量的50%,在我国也占到铜资源量的47.5%。因此,对斑岩型铜矿、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矿床的研究,无论在成矿理论上或找矿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西安中心专家宋忠宝、丰成友等编著的《青海省中酸性侵入岩与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即将在地质出版社公开出版,本书反映了“十二五”期间地质大调查项目“青海省岩浆岩时空分布与成矿作用研究”(项目编码:1212011121089)的中酸性岩与成矿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本专著既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委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综合研究项目《青海省岩浆岩时空分布与成矿作用研究成果报告》基础上经扩充修改而成的,出版的目的在于提高地质找矿界对青海省中酸性侵入岩与成矿作用及勘查研究的认识,并为解决斑岩型铜钼矿、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找矿提供一种找矿思路。全书共分二十章,第一章研究区地质背景;第二章中酸性侵入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矿作用;第三章祁连成矿带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第四章浪力克铜矿床;第五章柴达木北缘成矿带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第六章柴达木北缘成矿带小赛什腾山铜矿;第七章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第八章到第十三章介绍了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6个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地质特征;第十四章到第十六章介绍了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3个矽卡岩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第十七章三江北段地区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第十八章纳日贡玛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第十九章探讨了柴周缘地区典型中酸性侵入岩构造背景;第二十章总结了青海省斑岩型矿床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该书总的思路是在系统收集分析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调查资料与成果信息,重新厘定青海祁连、柴北缘、东昆仑、三江北段等四个重要成矿带中酸性侵入岩的空间分布、形成时代、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生关系等。研究其与成矿的关系,以中酸性侵入岩与斑岩型铜钼矿、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的关系研究为重点,明确与岩浆岩有关矿产的找矿方向、重点区域及勘查部署思路;圈定成矿有利区段与找矿靶区,提出与岩浆岩有关重要矿产的找矿建议。为进一步找矿提供理论指导,为青海省的地质勘查工作科学合理部署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本书提出了如下七个方面的认识,也是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

1.首次编制了青海省侵入岩分布图(1:50万),采用主图、附图相结合的编图方法,主图表现侵入体时代、类型、空间展布及其相互关系,附图采用岩浆岩类时空结构表、岩浆岩类分布表;为青海省的地质勘查工作科学合理部署提供了理论依据。

2. 通过对祁漫塔格地区构造—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厘定了中酸性侵入岩的时空分布,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早期花岗岩主要分布于那陵郭勒河断裂与昆中断裂带之间;中三叠世花岗岩集中分布于昆中构造-岩浆岩带;晚三叠世花岗岩集中分布于祁漫塔格山南坡,该带位于阿达滩断裂与那陵郭勒河断裂之间,大体沿卡尔塔阿拉南山山脉-喀雅克登塔格山脉展布。此外,在北祁漫塔格构造-岩浆岩带及昆中构造-岩浆岩带内也有少量分布,岩体出露规模相对要小一些,且分布较为零散。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侵入岩分布非常广泛但岩体出露规模均较小具有后造山小岩体群的特征多分布在那陵郭勒河断裂以北的南、北祁漫塔格构造-岩浆岩带,岩体多呈不规则状、椭圆状或条带状岩株状产出。侏罗纪-白垩纪岩浆活动比较微弱以侏罗纪为主。祁漫塔格地区的岩体年龄范围在170-450Ma之间,有两个峰期年龄:210-250Ma380-420Ma。因此该区的岩浆作用最强烈的时期为印支期和加里东晚期-华里西早期两个阶段,明确了找矿方向。

3. 通过大量的典型矿床解剖,剖析了代表性斑岩型和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基本摸清主导控矿因素、矿化蚀变特征及重要找矿标志。

4.开展了代表性矿床的重点解剖和野外地质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矿床地质特征资料和基本认识。重点解剖矿床包括青海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青海虎头崖铅锌多金属矿、青海下得波利钼铜多金属矿(点)等多个矿床:通过对以上矿床的调查,认为柴达木盆地南缘的Fe-Cu-Pb-Zn多金属矿床与印支期,特别是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5.通过对典型矿床的与成矿相关的中酸性侵入岩进行详细研究,获得了3组高精度的年代学数据及若干地球化学数据,探讨了了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证明,与大规模多金属成矿作用相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过铝质花岗岩类。

6.通过前述的工作,并结合收集的大量资料开展区内中酸性侵入岩特征研究,构建了多旋回中酸性岩浆侵入时空格架。研究结果表明:太古代、元古代期间柴达木周缘中酸性侵入岩大致可以划分出两个岩浆活动期:①前寒武纪晋宁期岩浆活动;②早古生代加里东期岩浆活动;③晚古生代海西期岩浆活动。出露的岩浆组合包括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多数为弱过铝质-过铝制钙碱性系列,中酸性侵入岩类型包括I型、S型、A型,同一旋回多有早期以I型为主,向后期S型、A型过渡,构造环境多为同碰撞环境、火山弧环境,元古代时期侵入岩富集Yb,亏损Sr;而晚古生代侵入岩多富集Sr,亏损Y。柴达木周缘地区各个构造单元的同一阶段的中酸性侵入岩在构造环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各个构造单元在同一时段内的中酸性侵入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认为柴达木周缘地区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矿床多发育于印支期,但最近研究表明,先期侵入的海西期岩体也以提供物源等方式参与到成矿过程中,对该现象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应引起重视。

7.总结了青海省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的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全书约30万字,插图90幅,插表34个。本书可供野外勘查和矿床地质、教学、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