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微体化石Megathrix longus是寒武纪早期地层中常见的微体化石,但对于其亲缘关系和生态特征的认识尚存在很大争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尚晓东博士等研究发现,该化石应为一种大型的颤藻。这一成果对于正确认识寒武纪早期古海洋生物圈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人员对湖北宜昌岩家河组新发现的大量管状微体化石开展了系统的形态学和埋藏学研究,对Megathrix longus的种征进行了修订,指出:管体内部横隔膜的原始状态应为平直的,管体内具有完整横隔膜和非完整横隔膜,且非完整隔膜规律地生长于完整隔膜之间,管体末端形态为弧形或半球形。测量与统计数据表明,伴随着两个完整横隔膜之间规则发育的非完整横隔膜的逐渐向心增长,相邻两个完整横隔膜之间的距离也在逐渐增大,直至腔室被闭合的非完整横隔膜一分为二。这一特征可与现代颤藻的丝体生长模式对比。同时Megathrix longus 管体裂殖的现象在一系列标本中呈现,同样与丝状蓝菌的裂殖过程一致。进一步的形态学对比研究揭示,Megathrix longus 与现代颤藻类形态特征极其相似,显示该化石应为一种大型的颤藻,而非部分学者所认为的后生动物化石。
Megathrix longus纵剖面显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