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岩溶碳汇调查取得新进展
来源:地科院岩溶所
作者:苏橹萱
发布时间:2016-03-21
201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子项目“中国典型地区岩溶碳汇调查”在珠江流域取得新进展。该项目隶属地科院岩溶所负责实施的“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程下辖的“气候变化地质记录与碳汇调查”项目。
2015年,“中国典型地区岩溶碳汇调查”完成珠江流域春夏秋冬岩溶线路碳汇调查,采集地表水样、底泥样和水生植物样各32组。通过对珠江水系北江流域的武水河上游段岩溶碳汇野外调查,掌握了流域形成岩溶碳汇的条件、影响因素及潜力。调查表明,流域西部花岗岩裂隙水中重碳酸根含量为0毫摩尔/升,东部砂页岩地下水中重碳酸根含量为0.3毫摩尔/升,中部岩溶地下水的重碳酸根平均含量4.5毫摩尔/升,因此,中部接受非岩溶区的水(外源水)补给的地下河,其岩溶碳汇效应增加明显,其岩溶碳汇潜力巨大。根据研究区枯期地下水迳流模数,可算得岩溶碳汇强度为19.36-67.59吨每平方公里每年。
利用同位素端元法的分析结果表明,硫酸参与了珠江流域的岩石风化过程,并对岩溶碳汇效应产生重要影响,后期可根据硫、碳同位素的测试结果,来量化硫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准确计算出流域岩溶碳汇强度。
利用碳氮比、碳同位素及化学计量等方法,计算得出,珠江流域水体中的无机碳部分被水生生物利用转化为有机碳,并被固定在水体中成为永久碳汇。水生生物利用无机碳合成有机碳是地质碳汇特别是岩溶碳汇的重要过程,是固碳增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