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试点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
陆域、海域地质调查数据实现无缝衔接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蒋仁 武玲
发布时间:2016-03-21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开展的《南通陆海统筹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试点)》项目,目前已实现了陆海统筹地形地貌图的无缝拼接,并首次编制了1∶25万陆海统筹综合工程地质图和剖面图,为南通海岸带综合规划提出了地学建议。
江苏沿海陆海统筹开发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而目前地质工作缺少陆海统筹系统性、大比例尺的地质资料,难以适应海岸带大开发的需要。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长江三角洲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下开设了《南通陆海统筹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试点)》项目,全面提高地质成果服务陆海统筹发展水平。
与以往单纯陆地地质调查工作相比,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所用的技术标准需兼容陆域和海域相关规范,实现调查规范上的海陆统筹;同时,陆海统筹调查要实现从陆到海连续获取所需的地质信息,实现陆海无缝衔接,从调查设备、测量方式、仪器精度上都与单纯陆域地质调查工作有很大区别。而且,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也要实现陆海无缝衔接,实现海洋和陆地多源异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同化和统一,将不同类型、不同精度、不同比例尺数据进行拼接,使得海陆调查成果一体化展示,形成区域性、整体性的海陆综合的地质资料。
通过南通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的开展,实现了对陆海统筹地形地貌图无缝拼接。项目组利用本次调查数据结合以往地形数据,开展了海域、陆域上不同比例尺、不同年份的地形数据无缝拼接研究工作,编制了南通陆海统筹地形图;利用搜集的区域性地质调查成果资料以及江苏省地貌略图等图集,通过海陆联编,编制了南通海陆统筹1∶25万地貌图。
在已有地质工作基础上,项目组部署了浅地层剖面测量等工作,开展海陆地层对比研究,查明了南通海岸带陆海统筹第四纪地层结构。对海陆地质钻孔等数据进行标准化,统一基准,根据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和评价,首次编制了1∶25万陆海统筹综合工程地质图和剖面图。
通过对以往调查工作进行技术方法总结,结合本项目部署的调查工作,开展潮间带陆海统筹区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究,探讨了适合1∶5万陆海统筹区域的调查手段,为海岸带陆海统筹地质调查相关规程规范的编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根据南通陆海统筹区土地利用及海洋功能区划,项目组在工程地质分区评价基础上,对各功能区存在的工程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评价,提出规划和开发利用的地学建议,并编制了陆海统筹规划地学建议图。
延伸阅读
陆海统筹是指从陆海兼备的国情出发,在进一步优化提升陆域国土开发的基础上,以提升海洋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为前提,以充分发挥海洋在资源环境保障、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维护中的作用为着力点,通过海陆资源开发、产业布局、交通通道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统筹协调,促进海陆两大系统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增强国家对海洋的管控与利用能力,建设海洋强国,构建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相容并济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江苏省南通市地处我国沿江沿海“T”字型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点,集“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优势于一身。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南通改革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重大平台。南通市提出,力争经过5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国家级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基本形成陆海互动、江海联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努力成为全省、全国陆海统筹发展的典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