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贵州,破解岩溶区缺水难题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何 力 发布时间:2016-02-18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倾斜的斜坡地带,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强烈发育的岩溶导致了脆弱的生态环境。尽管全省年降水量达到1000毫米以上,但受地形和“双重结构”的岩溶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地表水开发难度较大,地下水赋存形式复杂多样,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突出。因此,查明岩溶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极为重要。

  全省岩溶地下水资源状况已查明

  贵州省根据中国地调局的统一部署,在本世纪初完成了全省岩溶石山区新一轮的1∶25万地下水勘查与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并于2003年开始,启动了重点流域1∶5万地下水及地质环境调查,迄今为止累计完成21个四级岩溶流域的1∶5万地下水调查,调查总面积6.7万平方千米,为贵州省岩溶区总面积的51.7%。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在2007年至2009年组织省内国有地勘队伍在全省工程性缺水严重的7个地(州、市)的31个县(市、区),开展了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目的的地下水资源勘查工作,完成严重缺水区地下水调查6.06万平方千米。

  多年的基础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贵州省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现状。资料显示,贵州拥有流量大于每秒25立方米的地下河1130条,流量大于每秒50立方米的岩溶大泉1710个。全省地下水资源天然平均补给量为每年457.78亿立方米,保证率为50%;表层岩溶水资源量为每年69.241亿立方米,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为每年138.1亿立方米。

  贵州地下水开采量日益增长

  贵州省地下水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并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城镇工矿供水以及农村人畜饮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贵州省地下水的开采量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长期以来,地下水是贵州省农田灌溉的重要供水水源之一。黔北地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为地下水提灌示范区,利用地下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的25%~30%,使该地区保持了粮食、油菜多年丰产稳产的记录。黔中是贵州高原的中心地带,耕地广、面积大,区内流量大于每秒20立方米的岩溶大泉及地下河50%已被开发利用,地下水灌溉面积占整个灌溉面积的25%。此外,黔西地区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占总灌溉水量的30%,黔西南州等地下水开发利用率平均达25%;黔南流量大于每秒50立方米的地下河及岩溶大泉已有近50%被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其中,独山县地下水库21座,总蓄水量400万立方米以上,保灌面积达467公顷;玉屏县机井开采地下水量达每年1058.5万立方米,并通过地表地下水综合利用、灌区渠道系统统一调度,保障了800公顷的农田灌溉,使466公顷水稻田旱涝保收。

  此外,贵州有78个县(市)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地下水用于城镇生活,岩溶石山地区农村约75%的人畜饮水靠利用地下水露头分散就近解决。特别是在地下水深埋的峰丛洼地地区,表层带岩溶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贵州省人民政府为解决全省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配合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启动了找水打井工程。从2007年至2015年共打井3712口,可开发地下水资源量每天95.64万立方米,为缺水区约540万农村人口提供了清洁可靠的饮用水源。

  进入21世纪,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与地质勘查与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在省内实施了以整治石漠化环境为主要目的的平塘县巨木地下河、道真上坝地下河开发示范工程,进一步缓解了缺水地区的用水难题。

  岩溶地下水开发面临的问题

  随着岩溶地下水开采量的逐年增加,地下水开采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也已开始显现。

  由于对岩溶区地下河及岩溶大泉的空间分布、有效开发利用方式研究程度不高,导致其开发方式落后,开发利用程度低,不能充分发挥地下水资源应有的作用。对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对岩溶环境保护的研究不足,开发利用工程不合理,也导致地下水开发利用出现一些负面效应。

  就贵州而言,目前已完成的基础性水文地质调查精度不高,缺乏对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的统一规划。一些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布局区的水文地质和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亟待查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河及岩溶大泉急需工程性意见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