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球化学调查开启“硒”望之门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何 力
发布时间:2016-01-26
江西省开展的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了1.35万平方千米的富硒土壤资源。依据调查成果,江西省丰城市、高安市、樟树市、乐平市、宜春市,纷纷走上富硒资源开发之路。
地球化学调查,摸清土壤质量家底
江西省耕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始于2004年,由省部合作的《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开始,之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陆续在江西展开了5个项目的工作,至2015年完成调查面积10.35万平方千米,占江西省国土总面积的62.01%,共投入国家财政专项资金达5344万元。
通过地球化学调查,获得了调查区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54~66项元素指标的含量基本特征、有益有害物质空间分布规律;在江西省发现了富硒土壤资源分布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09%;并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丰城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了“中国生态硒谷”,成为江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另外,还发现有富锌、富锗土壤分布,发现了一批天然的富硒、富锌、富锗农产品。
江西省在摸清土壤环境质量情况的基础上,查明调查区88.39%的土地适宜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70.62%的土地适宜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70.04%的土地适宜有机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开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表明,江西省优质土地占60.37%,良好土地占26.45%,中等土地占10.27%。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出4个特种土壤资源带、52处特种土壤资源区。
在赣州市划分出三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区,一是东北部优质莲子规划种植区,共圈定出6个优质莲子种植区,面积7500.84平方千米;二是中东部优质脐橙规划种植区,共圈定出26个优质脐橙种植区,面积1430.52平方千米;三是西部优质茶叶规划种植区,共圈定出3个优质茶叶种植区面积1331.57平方千米。
富硒土壤开发,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项目在丰城市发现富硒土壤资源后,丰城市于2007年率先对该市富硒土壤进行开发,成功打造出“中国生态硒谷”。
调查表明,丰城市富硒土壤资源分布面积达524.7平方千米、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8.44%,土壤硒平均含量约0.538微克/克;表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水稻生产要求的土壤分布面积达87.80%,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要求的土壤分布面积达86.70%;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生产要求的比例为69.11%。
经采样分析,在丰城市发现有18个农作物品种37个样品的天然富硒农产品,主要包括水稻、大豆、茶叶、芝麻、花生、茶油等农作物。至2014年12月,丰城市通过开发约50平方千米的富硒土壤,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5家和科研机构1所,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个,实现产值42亿元,创外汇200余万美元,开发富硒农产品40多个。富硒产业生产基地覆盖9个乡镇20万人口,解决农民家门口就业2万人,带动农民增收5亿元。
此外,高安市依据调查成果发现的568.9平方千米富硒土地资源,已建立富硒水稻、富硒油茶等农产品基地6家,吸引各类投资达2000余万元,实现富硒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樟树市店下镇依据调查成果规划建设富硒特色高品质茶叶示范基地,实施的一期工程完成1300多亩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建设,建设了万亩富硒水稻基地,实施富硒高品质农田改造工程。
近期,乐平市、宜春市、进贤县、万安县、崇义县也已着手开展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今后工作展望,特色土壤资源转化经济优势
江西省今后将力争实现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全覆盖,进而建立全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质量数据库,为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土开发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数据基础支撑。
在已发现的富硒土壤资源分布区,开展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进一步对富硒土地资源的分布特征、环境质量现状、硒元素含量变化、硒有效态特征、重金属含量及分布特征,农作物硒含量特征等开展调查评价。在此基础上,借鉴丰城市“中国生态硒谷”开发模式,尽早将这一特色土壤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江西省发展富硒现代农业提供详细的科学依据,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经验。
对发现的耕地重金属污染重点地区,开展1∶5万重金属污染专项调查,以进一步查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成因及污染物质来源、污染程度、生态效应(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为重点地区的重金属污染及地球化学病的防控、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生态安全预警等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