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平朔露天煤矿复垦地质量评价获得初步成果

来源:地科院物化探所 作者:杨柯 发布时间:2015-07-01
摘要:我国共有损毁土地1.3亿多亩,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地球化学调查资料,复垦土地质量情况不明。通过野外调查,得到详细的土壤、灌溉水、农作物的地球化学信息,为保证复垦工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技术支撑。
 
 
1. 项目概况
 
 
据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损毁土地1.3亿多亩。其中,生产建设活动损毁约1.1亿亩,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约2100万亩。我国每年因煤炭生产损毁土地以100万亩的速度递增,每年金属矿生产新增损毁土地面积不低于51万亩,其中60%是耕地或其他农用地,有些还是基本农田。在我国人均土地贫乏的情况下,加强矿区土地复垦工作已是当务之急。
 
 
2013年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承担了地质调查项目“复垦工矿废弃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试点”,目的是,通过对平朔露天煤矿等典型地区复垦土地的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探索工矿废弃地复垦后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方法,推动复垦土地质量的地球化学评价,为工矿废弃地复垦后的验收评定提供依据,为完善复垦方案,提高复垦土地的质量提供线索。
 
 
2. 成果简介
 
 
(1)平朔煤矿复垦区土壤环境质量好,但肥力低,作物中个别元素含量超标(图1)。平朔矿区完成土地复垦总面积3.5万亩,矿区土地复垦率达到50%以上,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模式恢复生态,排土场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复垦之后的土地用途多样,有露天耕地、温室大棚、鱼塘、牧草地和林地等,主要作为农业用途,还地于当地农户。根据对复垦区及周边原始地貌土壤的系统调查研究,发现平朔复垦区土壤洁净,8项重金属指标均明显低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由于煤矿开采和复垦活动将原来的土壤结构完全扰动,生土还未熟化,所以复垦后土壤中营养元素较为贫乏。平朔煤矿复垦地种植的个别农作物中存在Cr、Pb、F超标现象,还需加强调查和监测。
 
 
 
图1  平朔复垦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价图
 
 
(2)平朔煤矿复垦区灌溉水质量总体较好,pH值在国家相关标准限定变化范围内,达到了地表水Ⅰ级。
 
 
3. 成果意义
 
 
损毁土地的复垦是我国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重要举措之一,进行复垦土地的质量评价,是支撑复垦土地科学利用与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途径。平朔煤矿复垦区土地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煤矿开采损毁土地的现有复垦技术能保证复垦后的土地质量,复垦后的土地可还田于农,但应通过一定措施不断提升土地肥力,加强质量监测。我国累计已完成复垦地面积0.12亿亩,每年还在以75万亩的速度递增,制定复垦地的质量评定方案,增加复垦地验收的质量指标,全面评价复垦地的质量家底,对因地制宜确定合理的复垦方案,掌握我国复垦土地的质量状况,科学利用复垦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