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版《中国地层表》建立了中国年代地层系统与国际年代地层系统之间的精确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各地质时期岩石地层的展布状况,各地质历史阶段的地质年龄、生物地层序列(列数列各阶期的主导化石门类的组合序列)、磁性地层、地质事件、海平面升降等的变化特征。根据最新研究进展,对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寒武纪、侏罗纪一白垩纪等的地层划分方案作了重要调整,对中 生代和部分古生代阶名进行了重新命名。
1.项目概况
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全国地层委员会主持,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参加。目的是编制一张全开幅的彩色挂图式《中国地层 表》(附图)。要求:纵向为100cm,横向为95cm,双列并排,每列表的横向方向分8个栏目,依次为:国际年代地层表、中国年代地层表(标有地质年龄)、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此栏目按自然地理方位划分中国北方、中国南方和青藏高原3个分栏目)、磁性地层、地质事件、海平面升降,形成统一的对应关系表,并配有详细的相关说明书。
2.成果简介
(1)建立了《中国地层表》与《国 际地层表》之间的对比关系。在《中国地层表》中排列出国际地层表的年代地 层系统与中国的年代地层系统,以促进我国地层研究与尽快国际接轨。
(2)建立了中国北方、南方和青藏高原3个地区之间生物地层和岩石地层的对比关系。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层与 古生物的发育因地而异,很难列出一个代表性的地层柱和生物地层序列。因此,根据中国地层与古生物发育发展的总体特征,按自然地理区域区分中国北方、中国南方、青藏高原三大区,分别展示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地层与生物地层特征和相互对比关系。
(3)对中元古界、新元古界、寒武系、侏罗系一白垩系界线的划分方案作了重要调整。近年来,在原青白口系下部下马岭组火山沉积夹层中测得大于1320M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表明下马岭组不属于新元古界青白口系,而应下移至中元古界。经有关专家多次讨论,对中元古界内的划分作了如下调整:整个中元古界的年限仍然是800~1000Ma,其中长城系的年限由原来的1800~1400Ma调整为1800~1600Ma;蓟县系年限由原来的1400~1000Ma,调整为1600~1400Ma;1400~1000Ma期间(即下马岭组下移后的这段间隔),目前暂以“待建系”处理[1]。在《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中,新元古界南华系的底界年龄确定为800Ma,根据近些年在多处获得的南华系同位素年龄数据,将南华系的底界年龄调整为780Ma。
根据寒武系研究进展和国际上寒武系划分方案的变化,对寒武系划分方案作了调整,删去原来传统的划分三统十 阶的方案(多在台区建立),改用国际上已通用的划分四统十阶的方案(主要在斜坡相区建立)。
以往我国对白垩系一侏罗系的界线年龄用插人法计算,选用的年龄值是137Ma。但根据国际上对侏罗系一白垩系 界线研究的新进展,《国际地层表》(最新版2014版)已将其界线年龄定为145Ma。 因此,在地层表编写过程中将白垩系一侏罗系的界线年龄由137Ma调整为145Ma。针对这一变化,相关阶的位置亦随之作相应调整。原属上侏罗统顶部的大北沟阶,因所测出的年龄均小于145Ma,因此上移至下白垩统。其下土城子阶准确的归属定位目前难以决断,考虑到年代地层系统的完整性,目前暂时仍将其作为晚侏罗世的阶处理。
(4)为使阶名与组名尽量不重名,在进行新的《中国地层表》编制时,对中生代和部分古生代阶名进行了重新命 名。如:中奥陶统下部以“大坪阶”代替原“大湾阶”,二叠纪以“罗甸阶”替代原“栖霞阶”,栖霞只用于岩石地层单位“栖霞组”。另外,对已经进入国际地层表的中国阶,如寒武系古丈阶、排碧阶和江山阶,奥陶系大坪阶,二叠系长兴阶和吴家坪阶则继续保留原有阶名。
(5)展示了中国磁极性变化特征、重要地质事件在地层中的位置和海平面整体变化趋势。磁性地层一栏中展示了 我国自行测试并被同行专家认可,且已公开发表的磁性地层研究成果,以黑色和白色柱展示磁极性变化特征,黑色代 表正向极性,白色代表反向极性。事件地层一栏展示了各断代对地质历史发展及地层划分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地质事件(如:岩浆活动、火山喷发、造山运动、外星撞击、海平面升降,大的冰川事件等)以及重要的生物事件(包括重要生物的出现、生物的集群灭绝和生物复苏与辐射等)。海平面升降一栏,以蓝色曲线展示各断代时期海平面的变化情况,各断代选择最具代表性、反映该时期海平面变化总体趋势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加以展示,海水深浅变化一律向右变深、向左变浅。
3.成果意义
《中国地层表》反映了中国地层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很强实用性的全国统一多重地层表,其在地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在对中国地层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的 层划分格架和大区域地层的对比关系。
(2)为地学研究和教学、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提供了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准。 2012年9月2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全国地层委员会以“中地调函〔2012〕295号” 的形式发布了关于《中国地层表》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国地层表》通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多次重大修改,经全国地层委员会审定,现予以发布。地层表作为研究地球历史的时间标尺、地质填图的基本指南、地质调查评价的基本工具,请有关单位参照执行”。《中国地层表》划分方案还被应用于第二代《中 国区域地质志工作指南》中,对各省 (市、自治区)《中国区域地质志》地层部分的编写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3)《中国地层表》中文版在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中国地层表》英文版在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进行了展示,受到国内、外广大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和一致好评,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地层学的国际地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王泽九马秀兰,中国地质调查局刘凤山,中国地质科 学院地质研究所姚建新黄枝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