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发现活动性“冷泉”,显示出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景。同时,这是我局牵头自主研制的“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首次投入调查使用,标志着我国深海ROV技术装备研发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项目概况
根据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总体部署,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区详查,圈定勘探目标区,评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为优选后续钻探目标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我国自主研制的“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 率先执行3个站位的海底观测及地质取样工作,旨在发现海底“冷泉”活动和 “冷泉”与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相关的微地貌特征。
2.成果简介
(1)在南海北部陆坡西部海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相关的“冷泉”活动, 在3个ROV站位调查中,有2个站位发现了双壳类生物群(图1)、甲烷生物化学礁(图2 )、碳酸盐结壳(图3 )、气体渗漏等活动性“冷泉”标志,显示出这一新勘查海域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前景。ROV观察结果表明,该区域海底依赖甲烷气体生存的现生密集双壳类生物群落非常发育,呈片状、点状和线状分布,这些特征表明该冷泉区为活动冷泉,下伏有较高流速甲烷等流体的充足供给,并指示该区冷泉喷溢口的不同展布特征。大面积分布的碳酸盐结壳,揭示该区冷泉活动已有长久历史,而广泛分布的双壳类生物遗骸可能指示了冷泉喷溢的时空变迁。在ROV机械手抓取海 底样品等作业过程中(图4)有大量甲烷气体(气泡)渗出,反映该区海底甲烷气体渗漏明显,流量大。ROV携带的探测仪器数据表明该冷泉区存在近海底海水低温异常和超高甲烷含量异常,是冷泉下伏有天然气水合物赋存的有力证据。
(2)“海马”号ROV各项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3个站位的ROV作业过程中,“海马”号ROV运行状态良好,操控性、可靠性、稳定性和各种扩展功能 均满足“冷泉”探查作业的要求,在国家高科技项目研发成果的实际应用中首战告捷,同时也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ROV设备地勘应用的探索实践中取得的新成就。
3.成果意义
活动性海底“冷泉”的发现是在我国南海新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中的又一个突破性成果,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有利区详查、圈定勘探目标区、评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提供了宝贵的调查资料,为实施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马”号ROV首战告捷,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地勘应用方面的快速转化。“海马”号ROV在“冷泉”区海底作业过程中的出色表现,证明我国在深海作业型ROV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同时体现了我国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领域具备了国际一流的科研水平和深海探查技术设备研发与应用能力。(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杨胜雄陶军沙志彬梁金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