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海西经济区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完成

识别出晋江流域典型重金属土壤污染潜在风险区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蕊 发布时间:2015-05-21
  5月9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完成的《海西经济区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课题通过了专家组评审验收。该课题首次开展的区域性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研究,,并建立了区域风险评价预测模型,为国内相关领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

  该课题隶属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海西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旨在通过福建省泉州市典型重金属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风险评估、形成机理、阻断途径与修复技术等的研究,为海西经济区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防治提出对策建议和技术支撑。课题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持,下设3个专题,分别由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及矿产资源所承担。

  自2012年课题实施以来,研究团队开展了大量野外采样、室内模拟和分析化验工作,以福建省泉州市晋江流域为例,研究了区域地球化学场特征,并对人类活动场所的地球化学环境进行了分类,揭示了土壤环境中铅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了区域风险评价预测模型,完成了晋江流域重金属铅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风险区识别。

  以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汤葛杨地区为例,实验研究了土壤汞元素的累积、释放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土壤中汞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形成机理,确定了灾害的爆发临界点、爆发点等数字特征值,获得了灾害链组成和阻断途径。同时,课题组从元素形态学的角度,证实土壤中的活动态汞在灾害形成与爆发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土壤中的重金属可分成有害部分和无害部分,而阻断灾害链发生的关键是将有害部分从土壤中去除,或者将有害部分转化成无害部分。

  在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课题组在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方面进行了创新,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金属汞污染纳米碳复合土壤修复剂(NTSH),通过盆栽试验、中试试验和典型示范,确定了汞污染矿区无害化修复技术应用的条件和关键技术参数,指示植物空心菜中汞的含量比对照组降低了80%以上。这一修复效果,达到甚至超过当前国内外已经报道的同类修复最佳水平。此外,该项创新性技术还具有成本低廉、修复周期短、工艺流程简单、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对当前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中筛选和制备新型修复材料、发展修复新技术等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