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立25个三维地质模型
为地质调查、深部找矿、经济区建设和地下空间利用服务提供重要基础信息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郭戈
发布时间:2015-04-09
近日,由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地质所组织实施的三维地质调查试点项目完成全部野外工作,进入成果报告编写阶段。该项目在重要造山带、重要成矿区带与矿集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三类典型地区分层次部署的13个试点子项目,建立起25个不同尺度、反映不同内容的三维地质模型,为后续的地质调查、深部找矿、经济区建设和地下空间利用服务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
三维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2年部署实施,13个试点项目取得了六方面成果:
一是分层次建立了25个不同尺度、反映不同内容的三维地质模型。其中,既有反映重要造山带深部地壳结构和总体地质构造格架的小比例尺三维地质模型,也有反映工作区主要成矿地质体(或主要目的层)空间展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中比例尺三维地质模型,以及反映矿体深部形态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相互关系的矿区三维地质模型;既有为深部资源评价和找矿服务的成矿带或矿集区三维地质模型,也有为经济区和城市规划建设、地下空间利用服务的经济区或城市(群)三维地质模型。这些模型,不但可以直观地了解主要目标地质体的深部形态、空间展布特征及与其他地质体的相互关系,而且具有任意方向切剖面图和任意标高切平面图的功能。
二为资源远景评价和深部找矿提供了支撑。构建了本溪—临江地区深部地质结构特征,提出鞍本地区南部深部存在巨大铁矿找矿潜力;厘定了相山火山盆地的岩浆演化序列及其精确年代格架,为该区的铀矿和铅锌矿找矿评价提供了指导;查明了北衙矿区马鞍山断裂带的平面展布和深部分布规律,发现大量高角度矿化体,为下一步找矿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后山蛇绿混杂岩系为楔形挤入的新认识,对深化古亚洲构造域时空演化及区域找矿远景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撑;划分了铜陵地区9个找矿远景区,圈定了找矿靶区,为该区深部资源评价和找矿预测提供了依据。
三是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经济区与城市建设提供了数据。通过1∶5万三维地质调查,基本查清了长江三角洲地表第四系的分布发育特征,对工作区地貌—第四纪沉积分区、沉积相与沉积环境以及区域地壳稳定性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黄淮三角洲第四系地层结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黄淮三角洲的演化史和经济区建设、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