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东天山1:25万沁城幅区调修测项目取得系列成果
来源:中国地调局西安中心
作者:孟勇
发布时间:2014-11-19
近日,中国地调局西安中心承担完成的“新疆东天山1:25万沁城幅区调修测项目通过野外验收,取得一批新发现和新进展。
对测区地层进行了重新厘定,初步建立了测区地层系统。将前人划分的前震旦纪小铺岩群解体为变质表壳岩和变质侵入岩,变质表壳岩主要为(矽线石、红柱石、十字石、石榴石)片岩和片麻岩,通过碎屑锆石SHRIMP定年,确定其沉积上限为366±3Ma,变质时代为309±2Ma,厘定为上石炭统。在前人康古尔构造带划分的长城纪星星峡岩群变质碎屑岩中获得多个碎屑锆石测年数据,最小年龄为346Ma,据此,将其厘定为早石炭世干墩组。依据红柳沟组英安岩中获得的420.6±12Ma锆石U-Pb年龄,将该组时代重新厘定为晚志留世。在图拉尔根东北大南湖组中采获大量柯布兰兹期-艾菲尔期化石组合,其中腕足有7大类25属,包括扭月贝类、石燕类、小嘴贝类、无洞贝类、无窗贝类、直形贝类和正形贝类等;三叶虫有Odontochile(早泥盆世),Phacops(泥盆纪)。化石组合与东北北部大兴安岭乌奴尔组和小兴安岭金水组及霍龙门组、内蒙古东部敖包亭浑迪组、新疆北部芒克鲁组腕足动物的许多种属十分相似,说明哈密东部与东北北部、内蒙古、甘肃北山、新疆东西准噶尔、蒙古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地在早泥盆世埃姆斯期同属于一个古生物地理区。
建立了侵入岩填图单位和侵入岩序列,在大马庄山地区蓟县纪卡瓦布拉克岩群分布区,填绘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并获得845Ma的锆石U-Pb年龄;北天山地区填绘出中三叠世英云闪长岩(237.5±2.4Ma)、早石炭世花岗闪长岩(359.6±6.9Ma)、晚泥盆世辉长岩(380.1±5.4Ma)、晚泥盆世石英闪长岩(370.8±3.4Ma);中天山地区填绘出晚奥陶世花岗闪长岩(447±18Ma)、晚志留世花岗闪长岩(420.6±7.7Ma);将中天山中泥盆世闪长岩重新厘定为晚志留世(421.5±6.5Ma)。
调查了工作区变质岩岩石类型、区域分布、变质特征等,确定前人划分的“前震旦纪小铺岩群”和“长城纪星星峡岩群”变质岩系接触变质所致,具有递增变质分带特征。
初步划分了测区构造单元,收集了不同地质体中的构造形迹资料,初步建立了测区构造格架和变形序列。通过研究确定黄山-镜儿泉(康古尔塔格-红石山)韧性剪切带主期为南北向挤压兼具右行走滑性质。
在测区内与西澳地调局合作进行了合作进行了地质填图。西澳地质专家采用西澳填图方法,在调查区完成1:10万填图面积260km2。在填图的基础上,探讨了填图方法、成果表达方式及前寒武纪地质调查研究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