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陆块北缘构造演化研究获新进展
湖北地调院最新研究发现大洪山构造带属晋宁期板块拼合带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晏丽 张笑
发布时间:2014-11-19
近日,在“湖北区域地质调查与片区总结”项目工作检查暨大洪山构造带地质研讨会上,湖北地质专家依据近期取得的翔实地质资料,首次提出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构造带是一条晋宁期板块拼合带。
传统上认为,花山群是晋宁期地槽回返造山后磨拉石建造。上世纪90年代后,地质学家在大洪山地区花山群中解体出构造蛇绿混杂岩,认为属中生代勉略—随南缝合带的东延部分;但在该地区开展的岩石学和同位素测年研究认为,花山蛇绿混杂岩的时代应不晚于志留纪。
湖北省地质调查院在前期调查研究成果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湖北区域地质调查与片区总结”项目2013~2014年度工作,在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地区开展了重大地质问题专项调查工作,并获得最新研究成果。
一是初步查明了该区岩石构造组合类型及时空叠置关系。由南向北,初步划分出了中元古代被动陆缘、青白口纪俯冲增生杂岩带(楔)和岩浆弧地质构造单元。
二是在岩浆弧单元中,划分出变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碎屑岩组合和TTG深成侵入岩组合,在岛弧火山岩(英安岩)和英云闪长岩内分别取得了840Ma和876Ma年龄资料。
三是在俯冲增生杂岩带(楔)内,划分出七个岩石构造组合,识别出一套发育较齐全的洋盆—海山(洋岛)地层系统。
四是在洋脊型辉绿岩和洋岛型玄武岩中分别取得820Ma和817Ma的年龄资料。总体构成了较完整的弧盆系,显示由南向北俯冲增生。
研讨会上,专家认为,该成果进一步深化了扬子统一陆块基底的形成演化研究,更新了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前南华纪地质构造发展的认识,对该区矿产资源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该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提供了较科学的基础地质技术支撑。
专家们表示,以扬子陆块北缘大洪山俯冲增生杂岩带为代表的晋宁期造山带,是中国中东部地区结构较完整、保存最好的造山带剖面。特别是该区造山带洋盆地层系统,可以作为中国中东部地区造山带研究的典型示范区,希望湖北省地质调查院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争取在大洪山地区建立洋盆地层系统研究试点并建成典范,全面推动全国陆区洋盆地层系统调查研究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大洪山地质公园建设和升级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