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来自王坞矿区的惊喜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吴淑燕 发布时间:2014-11-03

  目前,江西省地矿局地勘单位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探矿权,其中一些成矿条件好但是久攻不下的自有矿业权,因为回报周期长,处于财力、人力投入不足的状态,成了“鸡肋”。

   

  赣东北队王坞矿区曾经就是这样一块“鸡肋”。它位于国家级武夷山成矿带中潜力最大、最有前景的永平矿集区,可投入工作十几年,都没有令人振奋的找矿成果。

   

  近期,赣东北队王坞矿区传出好消息:初步控制钼矿体长400米、斜深260米,单孔累计视厚度108.08~114.12米,平均品位0.06~0.31%,钼品位单样最高2.8%。钼矿体中伴有铜锌、铁钛、锂铍和锶等矿化。

   

  赣东北队队长兰元明说:“思考多了,就会豁然开朗,多前进几步,也许就成功了。”

   

  再进王坞矿区

   

  2011年,江西省地矿局局长彭泽洲提出地质勘查立局、矿业开发富局、科技创新兴局、人才集聚强局、改善民生稳局的“五局战略”,反复强调应加大自有矿业权的勘查开发力度。赣东北队立即召开会议,对泥河模式和嵩县模式展开学习调研,并决定成立自有矿业权项目队,委派技术骨干、主任工程师王永庆,以及罗国辉、李伯春等人对周家、王坞、乌石岗等矿区的自有矿业权进行梳理分析。

   

  刚考察完大湖塘钨矿的大队总工程师罗平将铅山王坞矿区与九瑞大湖塘进行了比对,发现两者蚀变相似,而且王坞矿区位于永平铜矿东南方向25千米处,根据“上铜下(钨)钼”的成矿原理,这里的找矿潜力应该很大,可以重新思考王坞矿区的找矿工作。

   

  在充分论证和多方调研后,王坞矿区勘查工作得到江西省地矿局的支持,开始正式成为赣东北队的主要跟进项目。

   

  找矿初见端倪

  

  王坞矿区位于山野沉寂处,这里群山环绕,漫山竹林密集,如果没有GPS,野外准确定点、标图绝不是容易的事。2011年3月,物化探高工石宇带领化探组完成王坞矿区1:2万土壤测量,圈出了近圆形的钨锡铜铋(钼)铅锌等多元素综合异常1.5~2平方公里。

   

  根据化探结果初步设立5个钻孔位置后,在验证异常的孔深设计方面,大家的意见有了分歧。研讨会上,化探组、地质组、专家组各持己见,争论激烈。

   

  有人建议先尝试浅孔钻探。老专家范美森发表观点:“如果化探的结果是真实、客观的反应,打浅孔是没有用的。”经过研讨,多数人认为,矿区有可能存在穹窿构造、隐爆角砾岩筒,或硐石效应,总之,存在与隐伏岩体或斑岩有关的矿。

  

  最终,大家一致同意施工深孔,首孔设计孔深为1000米。果然,首孔在300米到800米处见矿。

  

  局队合力找到“大家伙”

  

  从立项到资金投入,再到技术服务,江西省地矿局对王坞矿区的找矿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从2012年~2014年,局长彭泽洲多次来到矿区,了解工作进展,拓展找矿思路。省局有关部门多次到北武夷成矿带找矿工作现场组织开展研讨和部署。局高咨中心、局地勘处等部门的多位专家先后10余次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关注王坞矿区的工作情况成了他们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及时对见矿较好的钻孔进行考察,听取项目组对矿区勘查新进展的汇报;与技术人员交流、总结北武夷地区成矿潜力和现状,结合当前找矿实际指导王坞矿区下一步找矿思路;在已见矿地段进一步开展边深部找矿工作,对现有找矿成果开展多元素综合分析,总结成矿规律……

   

  不负众望,王坞矿区钻孔揭露到厚大钼多金属矿体,还有可能实现更大找矿突破。

   

  产学研结合助力找矿突破

  

  今年8月21日,江西地矿局地质找矿调度会再次强调,找矿要与科研同时进行,所有的项目都要编制科研报告,资料共享,凸显成果意义,形成“以找矿带科研,以科研促找矿”的局面。

   

  早在2013年7月9日,江西地矿局地质找矿调度会第三考察组一行16人深入龙头岗—王坞矿区考察,指出王坞矿区还要综合找矿。今年7月14日~16日,赣东北队与一家公司联合举办 “江西省铅山县王坞—龙头岗地区铜钼多金属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讨会”,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以及局高咨中心专家学者就王坞地区的找矿工作进行学术研讨。

  

  研讨会上,专家们不仅解答了一线职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还提出王坞矿区与龙头岗矿区应作为统一的成矿体系来进行研究,加强基础地质及综合研究工作重在加强含矿标志层的追踪、构造与成矿的关系等课题研究。

  

  专家们还分别就 “北武夷山地区铜钼多金属成矿规律、推覆构造研究与控矿”、“王坞矿区成矿特征与找矿方向”等进行了学术讲座。为地质队员们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更提升了找矿理论水平。

   

  “注重产学研的结合,既锻炼了年轻地质人员,又能把成功的找矿实践上升为科研成果,更可以用科学的找矿理论来指导新的地质找矿工作。”赣东北队队长兰元明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