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让人类和地球更紧密

——第六届国际地质公园大会综述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4-10-08

 
 

各地质公园投票表决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十周年回顾展

  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 
 
  9月18日~22日,第六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在加拿大新布伦瑞克省圣约翰市石锤地质公园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加强联系——以一种对人类有意义的方式将人和地球联系起来”,来自五大洲的3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450名代表出席了本次盛会,其中包括来自各国的地质公园代表和国际地科联、国际地理联合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大批地学专家。

  交流:分享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经验,确定各项共同战略

  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不仅仅是所有参会代表相互探讨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也为各级管理者共同商讨地质公园管理机制提供了机会。

  目前,该大会已经成为全球地质公园领域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学术交流盛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是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的最重要活动之一。前五届会议先后在中国北京、英国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德国奥斯纳布吕克、马来西亚兰卡威、日本云仙举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鼓励与支持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及其管理人员参加该大会,分享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经验,介绍新活动与共同项目,确定未来地质遗迹保护、自然与文化遗迹价值提高、环境教育、地质旅游与地方发展共同战略。

  这次大会中,我国派出了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地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地科院地质研究所、地科院岩溶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参会,并组织制作了《中国世界地质公园10年回顾专题展》,并编辑刊发了最新一期的《GGN Newsletter》和中国世界地质公园分布图及通讯录。同时,20余家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的代表参加了大会。

  展示:世界舞台展现中国魅力,十年发展成就获广泛认可

  为期4天的会议中,大会安排了开闭幕式、主旨报告、学术演讲、专题讨论、地质公园专题展、野外考察、新增世界地质公园授牌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中国代表认真准备、积极参与,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地质公园的魅力与特色。

  9月18日~19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会议召开,讨论并表决新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2014年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的结果。听取了申办下一届国际地质公园大会的陈述报告。

  9月19日~22日,大会分6个会场进行了分主题学术报告。135位专家学者围绕地质公园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社区参与、科普教育与解说、潜在的地质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等6个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交流与讨论。其中,20位中国代表在各分会场也做了特色鲜明的陈述和报告,内容涉及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特征、社区参与项目、地学教育和景观解说、人文遗产和可持续旅游等方面,如《中国地质公园网络(CGN)与2013年特色活动》详细介绍了2013年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组织开展的各类主要活动、取得的成效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计划和展望,《中国地质公园博物馆及其科普教育功能》重点介绍了地质公园博物馆发展概况、特色及科普教育功能。大会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摘要约190篇,除了上述代表的学术报告以外,其余55篇论文(包括5篇中国代表提交的论文)还在会场上进行了海报展示。

  同时,大会还为世界各地的地质公园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展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各地质公园的特色,给参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组织的“中国世界地质公园10年回顾专题展”吸引了与会者的普遍关注,成为了大会的一个亮点。该展览以时间为轴回顾了10年来中国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壮大和发展历程,集中展现了各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生态与文化历史资源的特色以及遗迹保护、科普教育、社区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9月20日下午,召开了所有世界地质公园参加的GGN成员大会。介绍了近年来GGN与UNESCO合作所取得的进展,讨论了成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协会”的必要性,表决通过了该协会章程及组织机构。

  会议期间,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根据事先安排,专门召集了参会的21家中国地质公园代表座谈会,一同回顾了大会的重要议题,总结了几天来各方面的进展,并向大家提出了几点要求。希望大家珍惜机会,加强互相学习与交流,寻找合作机会,建立姊妹公园;通过展览、发放宣传资料,展示自己的特色,促进地学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博采众长,普及地学和防灾减灾知识,促进地质公园自身建设;整体展示我国地质公园发展成就,提升地位,扩大话语权。同时,就宣传、培训及如何共同开展活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以改进我们的工作,增强凝聚力,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9月21日,大会安排了一天的地质公园野外考察,参会代表可以就近考察地质公园内最近一次的冰期地质遗迹、前寒武纪化石和芬迪湾生态系统等。当地导游的解说及与参观者的互动活动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9月22日晚,大会举行了新成员授牌仪式及闭幕式。大会通过多张幻灯片介绍了世界地质公园及GGN的发起人之一、我国的赵逊教授的生平,深切怀念他对世界地质公园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在随后的授牌仪式上,来自奥地利、加拿大、中国、丹麦、法国、日本、摩洛哥、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的11个地质公园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至此,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共有111个成员,分布在全球32个国家,非洲大陆诞生了第一家世界地质公园。随着昆仑山、大理苍山的加入,我国的世界地质公园达到31家。大会还公布了2014年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的结果,其中我国的五大连池、张家界、庐山、镜泊湖等9处地质公园获得绿牌,顺利通过了今年的评估检查。最后,闭幕式发布了“石锤宣言”,并宣布了2016年第七届世界地质公园的举办地——英国里耶维拉世界地质公园。

  学习: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需要新思路,他国经验更值得借鉴

  参加此次会议,中国代表团与国外同行们分享和交流了我国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经验,展示了我国地质遗迹研究保护及地质公园建设成就,展现了中国对世界地质公园事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及国际形象,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和信任。同时,其他国家地质公园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中国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欧洲的地质公园均制定了年度行动计划,细化评估周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强调计划的连续性和可执行性。

  其次,国外地质公园科普工作偏重“软件”建设,在日常生活中有计划地开展各类互动性强的活动,并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科普产品,非物质性的投入较多,公众参与热情高。相比之下,我国地质公园更注重“硬件”建设,普遍追求高、大、上的建筑和标识牌,物质性投入较大;科普工作多数是短期集中开展,缺乏周期性和计划性,可持续性差,公众更多是处于被动式地接受知识,效果不太理想。

  另外,利用展台现场交流,增进了解,是很多周边国家的地质公园采取的推广形式。如日本、越南、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地质公园,在会议期间自始至终利用模型、标本、精美的挂图、旅游海报和纪念品等形式极力展示其奇特的地质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日本樱岛海湾地质公园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把模拟火山喷发的模型搬到了现场,生动直观地介绍了火山地质遗迹的形成、特点,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经历,又对地质公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通过这届大会我们看到,随着GGN协会的正式成立,其与UNESCO的合作将正式化和深入化,新的UNESCO地球科学与地质公园计划(IGGP)已具雏形并有望最终产生。地质公园的理念正被愈来愈多的国家所认同,地质公园的影响力正在迅速提升和扩大,必将对全球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