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古大陆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来源:中国地调局成都中心
作者:卓皆文 任淑珍
发布时间:2014-09-15
日前,《华南扬子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效应》计划项目对下属工作项目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由中国地调局成都中心承担的工作项目在“马槽园砾岩”属性及“神农运动”是否存在、扬子克拉通太古代成熟陆壳基底岩系的发现、华南前寒武纪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与新的突破。
通过三年的努力,项目组重新厘定了“马槽园砾岩”为内碎屑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而不是前人是认为的沉积超覆底砾岩,其年代为中元古代而不是过去认为的新元古代,因此,对所谓中新元古代之间的“不整合”及其代表的“神农运动”提出了挑战与否定证据,这一认识或将改写扬子北缘大地构造演化历史,也将重新厘定扬子北缘沉积盆地的演化模式。首次发现了扬子克拉通太古代成熟陆壳基底岩系,并初步建立了新太古代扬子陆壳基底形成演化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扬子克拉通基底形成演化研究局限于黄陵穹窿唯一窗口局面。首次编制了华南新元古代5个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图,它们包括:板溪期早期(820-800 Ma)、板溪晚期(800-725 Ma)、早冰期(725-670 Ma)、间冰期(670-651 Ma)及晚冰期(651- 635 Ma)等。此外,在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的开启时间及其充填序列、冰川作用与“雪地球事件”、热事件与盆地形成动力学机制、前寒武纪地层划分与对比、盆地演化及其资源效应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上述成果在《Precambrian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Carbonates and Evaporites》、《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Ore Geology Review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China Science Bulletin》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篇,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6篇。此外,项目组还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0名;同时,还形成了在华南古大陆研究方面具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