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代含碳酸盐岩盆地沉积-岩浆作用与成矿模型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来源:中国地调局南京中心
作者:武玲 马雪
发布时间:2014-09-10
中生代含碳酸盐岩盆地沉积-岩浆作用与成矿模型 为重大岩浆事件与成矿作用调查研究的子项目,项目时间为2011-2013年,主要工作区北起皖南齐云山区,南至闽北武夷山区;西起赣东北怀玉山区,东临浙东海滨。项目通过对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各含碳酸盐沉积盆地的野外调查,开展岩石学、同位素年代学、地层与古生物学等综合研究,查明其碳酸盐岩和岩石类型与时空展布。
项目主要完成以下工作量:完成皖南、赣东、赣南、浙西、浙东及闽北等地18个中生代含碳酸盐岩盆地的野外调查;完成对浙江象山石浦、永康-东阳及江西贵溪冷水坑等地3种典型中生代含碳酸盐岩盆地的重点研究;鉴定微体化石644个,大化石620个、同位素分析35个、锆石LA-ICP-MS测年400个点、CL阴极发光图像分析150张、EBSD电子背散射、衍射16张、人工重砂62件。
取得的主要成果有:一是对浙东长期存在争议的白垩纪陆相火山岩中的叠层石礁碳酸盐岩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形成于116百万年早白垩世Albian期火山活动频繁的陆相火山洼地湖泊,并一度具有通海潮汐水道深入陆地的峡湾潮坪环境。二是对赣东晚侏罗世角砾状铁锰白云岩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形成于160~161百万年晚侏罗世Oxfordian期,受火山作用影响强烈的富Fe、Mn、S、Si等的火山凹地湖泊环境,在火山爆发时被炸碎或震碎而成,并与区内特大型Ag-Pb-Zn矿田形成有密切关系。三是对浙东下白垩统生物礁灰岩和赣东上侏罗统铁锰白云岩沉积-岩浆作用成矿进行综合研究。确定浙东与之有关的Pb-Zn-FeS矿床形成于116.05百万年那一期以及之后的火山岩浆活动,成岩温度在342.3~214.4℃之间。四是总结归纳了中生代浙东生物礁灰岩及赣东铁锰白云岩沉积-岩浆作用成矿特征,确定其成矿过程是在空间展布上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碳酸盐岩或碳酸岩地层,岩浆热液进入碳酸盐岩地层或相邻岩石地层的破碎构造,并获得足够的赋存空间完成有关金属矿物的富集和成矿。五是总结归纳了中生代浙东与生物礁灰岩有关的Pb-Zn-FeS矿床及赣东与铁锰白云岩有关的特大型Ag-Pb-Zn矿田硫化金属矿的垂直分带性。确定最上面的都是黄铁矿,并都在地表形成紫红、砖红色铁氧化物和黑、灰黑色硫氧化物,可作为明显的找矿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