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辽东湾沿岸岩石物性调查和岸线标定工作成果显著

来源:中国地调局青岛所 作者:张淑胜 发布时间:2014-08-29
  日前,青岛所1:25万锦西幅、营口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完成了辽东湾沿岸岩石物性调查和岸线标定工作,历时12天,完成调查路线8条,累计行程3500公里,获取代表性岩石样品500余件,其中定向样品80件,标定岸线40余处。

  据项目负责人孟祥君高级工程师介绍,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图幅内岩石物性资料(岩石密度、磁化率、剩余磁性)少且收集难度较大,同时考虑到区内众多河流侵蚀充填以及人工填海造地等因素导致岸线变化较快且较大等因素,并结合区内重要的地质科学问题而开展的一次野外调查工作,通过本次调查,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新的认识。一是对区内重点岩石单元的分布范围、时代以及岩性进行了修正和重新厘定,发现部分区域的岩性与以往地质填图成果存在差异;二是结合区内地学界关注的学术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太古宙岩系的出露情况、产状、变形、变质情况进行了重点调查,并采集了用于锆石同位素分析、电子探针分析和地化分析典型样品。三是采集了40个GPS控制点,岸线初步标定结果与全国1:25万地形数据库数据(2003版)对比揭示,研究区内有17段共计150多公里(占图幅海岸线长度的20%)的海岸线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10段岸线变化由人工填海引起,5段岸线变化由围海养殖盐田开发引起,2段岸线由围海养殖和河口泥沙沉积形成。分析认为,持续性的人工填海和围海养殖是引起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

  据悉,本次外业调查组克服了工区范围广、地层序列跨度大、岩石岩性变化快以及天气炎热等困难因素,通过全体人员的精细配合和默契协作,顺利的获取了图幅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岩石样本并现场测试了各类岩石的磁化率,同时完成了40处岸线标定点,本次调查成果将为后续的室内岩石密度和剩余磁性测量、重磁数据处理、重磁图件海陆联编以及地理底图的修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调查行程示意图


中生代花岗岩(原定名为太古宙片麻岩)


太古宙花岗片麻岩


葫芦岛沿岸煤码头


工作现场


定向标本